現任華西村紀委副書記瞿永興是當時援建寧夏華西村黨支部副書記,他說,江蘇華西村手把手教寧夏村民打井技術,傳授種植業、畜牧業等知識,引導群眾發展枸杞、大棗等經果林和家禽養殖,吸引企業投資并吸收當地村民就業,建起華西農貿市場發展服務業,還組織村民到銀川市和東部沿海務工。“幾年下來,村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很多人富起來了。”
1996年,王全山一家六口離開寧夏西吉縣民和村的土坯房,拿著江蘇華西村下發的安家費,滿懷希望來到寧夏華西村,從此告別了走上三四里山路挑水吃的困苦生活。如今他經過培訓掌握了枸杞種植技術,2012年,家中16畝枸杞可以帶來5萬元純收入,全家住上了五間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他農閑時喜歡上網看看新聞、下下棋。
王全山說,他很慶幸當年邁出移民創業這一步。
2012年12月底,記者頂著寒風在寧夏華西村看到,一排排磚房建設整齊,房前新建的綠化花壇里樹苗已經長到半米高。村旁的大市場里車水馬龍,上百家當地村民開的商鋪在這里經營生意。
寧夏銀川市鎮北堡鎮黨委副書記王繼斌說,寧夏華西村農民年人均收入已經達到6000元,收入增幅每年在25%以上,枸杞、葡萄、苗木種植成為主要產業。
智力扶貧 授人以漁 實現共同富裕
兩個華西,一東一西,雖然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但對于小康社會和共同富裕之路,卻有著相似的看法——智力扶貧,授人以漁。
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有1萬名全國各地的村黨支部書記分期分批來江蘇華西村參加交流學習班,不少人在這里受到啟發,回到家鄉帶領群眾發展致富。對這項工作,吳仁寶用這樣的話加以概括:“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
記者在寧夏華西村采訪時,遇到大學生村官徐映霞,她2009年從寧夏大學園藝系畢業后,第二年來到村里為村民提供科技服務,受到群眾的歡迎。
“國家今后不僅要加大對西部的投資力度,更要人才扶貧、智力扶貧,多給我們派些大學生村官。”秋萬全說出了自己的愿望。
“富裕的生活不是空想出來的,勤勞就能致富,這在江蘇華西村已經得到印證。而在西部農村,只要改變觀念,再創造一部分條件,再窮也能富起來。”回憶起當年在寧夏華西村援助的那段難忘歲月,瞿永興這樣說。(參與采寫記者:孫洪磊、禹志明、廖翊、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