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聲音
香港的誘惑固然大,但并非所有高凈值人士都勇于把資產投向這座自由港。
和劉韜一樣,徐女士也來自內蒙古,因為投資煤炭賺了第一桶金。不過目前她沒有一點兒香港投資的念頭。“香港是外向型經濟,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太大。”她對記者說:“我更看好內地市場。”這樣的想法在自己的圈子里很普遍。
徐女士分析,之所以這樣,還有就是他們多以經營能源等實業起家。“香港可投資的實業不多,發達的還是金融業。我們真的不懂金融,不懂就不想做了。就算我們保守吧。”她總結,圈子里的人對投資香港是“謹慎關注多于大膽行動”。
還有一位做能源起家的山西投資者向記者表示,香港的營商環境讓他難以習慣。“內地的經濟環境和規則的確不夠嚴謹,但我習慣了。香港的監管嚴格、制度透明,說實話,我還真不適應。”
香港遏制投資過熱的政策也令部分投資客放慢腳步。這幾年,特區政府為抑制熱錢流入,將購置房產剔出投資移民條件,大幅提高投資移民資金門檻到1000萬港元,并通過限購、提高或增加稅賦打擊炒樓,將部分進行海外配置的資產擋在門外。目前,上述政策存在檢討和變動的可能,不少人持資觀望。
高凈值人士術業有專攻,對其中一部分人而言,香港橫跨中西市場、經濟制度發達是吸引所在,卻也讓另一部分人猶豫不前。中國經濟向前發展,與國際接軌是不變的方向,無論如何,香港作為海外資產配置目的地,香港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都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因此,即便是徐女士那樣的保守者,目前不敢大膽行動,但也并未放棄對香港的“謹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