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指出,新型城鎮化、產業和消費升級,都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以城鎮化為例,中國城鎮化率未來至少還有20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長空間,意味著還將有兩億多人成為城鎮居民,這些人進入城市后其消費水平有望增長30%左右。
“城鎮化將支撐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鄭永年指出,要挖掘城鎮化的增長潛力,中國需要深化諸多體制改革,最主要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農民權益。
不過,劉世錦強調,中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打開這些新增長點的大門。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挖掘增長潛力,由過去的粗放經營變為今后的精耕細作。
對此,吳敬璉指出,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中國目前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完善市場機制建設,亟待加快推進商品及生產要素等價格改革,深化政府管理職能改革。同時,要配套推進財政、金融、社會保障體系、國有資本經營等重點領域的改革。
突破改革障礙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如何打破已有利益格局,掃除阻礙改革的桎梏是確保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
“不管是設計改革還是執行改革,都面臨很多困難,但改革最大的障礙是利益。”吳敬璉說。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國正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有質量的GDP增長,必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一方面中國需要一個‘小政府’來規范和引導龐大的經濟體向市場經濟發展,同時政府也要積極發揮宏觀調控穩定經濟作用,用更透明、更有力的政策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斯蒂格利茨說。
“我們需要聰明的政府加上有效的市場,需要更加重視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需要比過去更加注重調動個人、企業和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這些正是中國下一步改革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劉世錦表示,對中國而言,改革無異于自己給自己動手術,必須把改革和創新結合起來,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深化改革,從而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