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 2013 年最佳 CEO”榜單(原榜單)在7月3日出爐了。今年共有50 CEO入選該榜單,民生銀行行長洪崎位列第一,中國旺旺的董事長蔡衍明第二。前三甲中第一次出現了女性,格力電器的CEO董明珠排名第三。但聯想楊元慶、TCL李東生和百度李彥宏則位于30-40 名區間,而馬云卻壓根沒有入榜。
“最佳CEO”榜單已經有9年歷史。最初選擇范圍僅為A股上市公司。去年開始海外上市公司被納入。高科技、醫藥生物等較多在海外上市企業CEO得以進入這份榜單。對比去年的榜單可發現,科技公司 CEO 在今年排名下滑明顯。去年百度李彥宏為最佳CEO,騰訊馬化騰排名第2,聯想楊元慶也進入 TOP10位列第9。這些位置現已被傳統行業的 CEO 取而代之。
如果不是今年榜單從TOP30擴展到TOP50的話,原來榜上有名的CEO幾乎全部落選。這個榜單是運用什么規則對CEO進行打分并將其優秀程度量化的呢?
答案是:資本市場表現。即以股價為績效的KPI式的得分榜。
據福布斯介紹,其打分規則為“依據最佳CEO管理公司的業績(三年復權股價增長率,相對于其行業和所在市場的股指表現)、最佳CEO 管理公司的市值、最佳CEO的三年總薪酬等進行排名”。邏輯比較簡單:一個 CEO 管理的上市公司越大,近三年行內增長越快,同時拿的工資越低,則被認為是“最佳”的CEO。
這個榜單要求企業至上上市三年。因此阿里巴巴的CEO被排除在外。馬云通過一系列運作完成了阿里巴巴私有化,在企業界、民間和員工中都擁有極高聲望,但因為不是上市公司自然無緣這份榜單。新任CEO陸兆禧在接下來三年也將無緣這份榜單,不管阿里巴巴重啟 IPO 后市值能做到多大,增長多快,陸兆禧工資多低。但馬云、李彥宏和馬化騰這三位互聯網巨頭CEO,究竟誰是最佳CEO,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
不穩定的榜單說明了什么?
去年上榜CEO中僅有9位還在今年前30名中。
一方面體現了資本怪獸的多變性,另一方面則體現了行業的變化趨勢。2012年是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在資本市場表現優異的年份。伴隨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沖擊,行業格局的巨變,百度、騰訊、聯想等互聯網巨頭在資本市場也發生著變化,不論是市值還是增長率。傳統行業例如金融、食品、家電、汽車、房地產全線入侵 TOP10。
這反映了頗為尷尬的現實。當互聯網從業者在創業大潮中擠得汗流浹背甚至頭破血流,在思考如何將手里用戶數億用戶的產品,數千萬裝機量的App變現的時候,傳統行業躺著大把的機會。傳統行業的機會成本比互聯網高出許多,進入門檻也比互聯網高,部分行業還存在地緣保護、政策壁壘。這或許是創業風氣在互聯網更為流行的一大原因。
最佳CEO不應該只以股價為準
看回榜單,可以思考“最佳CEO”的最佳究竟是指什么?這份榜單曾用名為“最佳老板”。如何才算一個好的老板呢?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價值觀會有不同的判斷。
福布斯的各項榜單大多為財富相關,例如富豪榜、最貴CEO榜單等。其SLOGAN是“創業精神,創富利器”。財富是普世的用來量化公司甚至一個人成功的標尺。因此,用與財富密切相關的資本表現和薪酬來評判一個CEO好與不好,沒有對錯,只是一種價值觀決定的判斷。
CEO 如果是資本市場聘用的,為股東負責,用資本市場的表現來評判一個CEO過去幾年的表現有幾分道理。如果CEO并不只對股東負責,只是將股價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股市的表現則不能作為對CEO成績的判斷依據。
例如李彥宏擁有百度的絕對掌控權,股價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數字,資本市場無法影響其對百度的管理。用股價表現來評判李彥宏這份“CEO”的工作干得好與不好,意義不大。李彥宏是為自己打工。他自己也說過:“我不會每天關注自己的股價, 只要把工作做好, 股票自己會照顧自己”。在李彥宏看來,他只需要對百度負責,對用戶負責就可以了。
以股價為準繩來評判CEO是否最佳,是一個不具備說服力的標準,甚至是錯誤的。福布斯用一個錯誤的標準來給CEO的表現打分排名,不免貽笑大方。如同中國的應試教育思想,將每個學生進行量化,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優異程度,貽害無窮。
CEO 是否最佳應多維判斷
那么CEO好與不好應該由誰說了算呢?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如果一定要量化,或許從四個維度可以相對客觀評價 CEO 的成績。
何謂量化?說得直白一點,叫做“KPI 導向的CEO績效評估”。
首先是股東。福布斯榜單正是采用也只采用這一準繩。股價是最易量化的指標。
其次是員工。被CEO管理的員工是否幸福,是否人盡其能,發揮特長釋放價值,可以很大程度說明CEO的管理藝術和成就。Google聯合創始人及CEO拉里佩奇一直堅持應該向對待家人一樣對待員工。Google被公認為員工最幸福的公司,其CEO在員工中擁有極高的聲望。這一定程度可以說明CEO的成就。
再次是客戶。企業的目的是提供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客戶需求。因此客戶是否滿意,將決定企業的市場表現和未來。
最后是輿論。這反映的是社會對企業的認同度。公益事業、企業社會責任甚至CEO個人形象,包括外貌、言行舉止、演講口才、觀念、視野、甚至道德,都將影響輿論對CEO的評價。雖然這類評價往往主觀,但也有參考意義。
這四者相輔相成。員工創造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企業獲得好的市場表現影響資本市場,股東獲得投資匯報。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能無法量化的關鍵因素——企業家精神:專注于自己的事業,不為短期的目標弊目,也不為波動的資本市場綁架,通過極致地追求為產業創造積極的價值。這種精神,在李彥宏這樣的企業創始人型CEO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福布斯最佳CEO榜單排名規則該優化了
上述因素中,只有股價是最容易量化的。股價也是其他幾個因素的間接結果。因此福布斯選擇股價來做“最佳 CEO”榜單的評價標準,是最簡單成本最低的做法。但簡單得有些粗暴。為了讓“最佳CEO”的榜單更加有說服力,建議可以進行相關優化:
納入非上市公司。例如將華為、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CEO納入。馬云、華為輪值CEO、劉強東等人有機會入圍。
不要只以股價為準。員工、客戶、輿論等維度都可以想辦法進行量化?;蛘呤褂枚亢投ㄐ越Y合的方式進行評估。如果只是以股價為準,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小網站或者 App,每天,每周實時播報各CEO本周分數排行。
評估更加精細化。將外聘CEO、創始人且擁有控制權的CEO、公司依靠風投的CEO等不同類型的CEO區別對待,運用不同的評估模型。
公布評分模型和細節。榜單只公布了評估的方向和原則,未公布具體計算公式、細節和分數。未免有暗箱操作的可能。更加不具備說服力。
社會正在變得更加浮躁,商業世界也在所難免。商業榜單雖然不像高考榜單一樣可以蓋棺定論,但也能一定程度影響輿論。因此,盡量客觀的排名才具有價值。浮躁的榜單會對創業者,尤其是年輕人造成誤導,因為其宣貫了財富便是一切的價值觀,企業的成功便是上市后維持股價增長的企業精神。這太過片面甚至消極。希望來年能看到更加有說服力,有積極意義的榜單。(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