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對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如何與“經濟運行區間”相配合做了詳細闡述——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結構為著力點,釋放改革紅利,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的作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后勁;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或防通脹,與調結構、促改革的中長期措施相結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上限”和“下限”,重申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
中國經濟“半年報”數據顯示,當前經濟運行雖處在合理區間,但逼近“下限”,我們該如何看?
多位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經濟增速與新一屆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是相對應的,決策層在通過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推進中國經濟逐步向重質量的相對高增長期過渡。
盡管二季度經濟增速已經下滑至政府設定的增長目標附近,但是沒有越過7.5%的“下限”,更沒有觸動7%的“底線”。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去年以來,經濟增速穩定在7.5%到8%的區間,宏觀環境既不那么熱,又比較平穩,又有一定的市場壓力,“這種稍微偏緊的宏觀環境有利于結構調整”。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王小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主要看就業,“雖然GDP增速接近下限,但就業在底線之上。”數據顯示上半年就業狀況總體表現穩定,城鎮新增就業72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萬人;外出農民工1.7億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4萬人;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