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改革紅利 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目前我國消費率在相同發展水平國家中屬最低之列。有研究表明,我國消費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速將提高1.5—2.7個百分點。提高消費率,不僅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而且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提高消費率,首先應該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讓老百姓大膽花錢。而我國國民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這也是我國消費率持續降低、投資率持續升高的癥結所在。因此,要加快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讓老百姓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支出力度,拓寬社保資金籌集渠道,切實降低個人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負擔比例,提高居民可用于當期消費的收入總量。
城鎮化可以提供最大的內需潛力。積極穩妥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探索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把新型城鎮化作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主要抓手,將能充分發揮其促進投資和消費增長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造成了進城農民工難以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戶,他們被戶籍壁壘擋在門外,不敢購買大宗耐用性消費品,抑制了消費潛力。如果能解決他們的戶口問題、住房問題等,將能刺激消費需求。
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能激發企業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基礎資源的優勢。本屆政府從開局起,就從轉變職能入手推進改革,通過深化行政管理、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活財政貨幣資金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減輕小微企業的稅費負擔和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政策扶持他們成長,將對穩增長、保就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基礎環境。目前,在一些地區,有相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審批權已下放,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最多的可縮短18個月,少的也可縮短8個月。政府放權可以激發市場活力,調動更多的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從而發揮穩增長的作用。
調結構絕不是單純壓縮過剩產能
產能過剩嚴重不僅會壓縮民間部門的投資機會,還會增高失業率,從而抑制消費需求,拉動有效內需則無從談起。產能過剩矛盾要求產業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運用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發、設計、標準、營銷、供應鏈、品牌培育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產能壓縮,實際上是同一事件的不同側面而已。產業升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容,實現產業升級了,過剩產能問題自然會得到化解。
現在說產能過剩,其實是一些產品生產能力過剩,而服務則是供給嚴重不足。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容器,跟同等發展國家水平差了10個百分點以上,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業差得很遠,無論是基本公共服務,還是非基本公共服務,都存在“短板”,穩增長、調結構的潛力很大。國人在服務業方面的消費需求還遠遠沒有被釋放出,如果逐步放開政策限制,服務業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壓縮產能過剩只是調結構的一個方面,調結構的主攻方向是擴大內需。在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內,出臺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必要性不大,但調結構、擴大內需是可以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的。
今年以來,一些調結構的政策相繼出臺,包括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加大棚戶區改造、鼓勵信息消費、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等,這些措施不僅有利于擴內需,也有利于穩增長,更有利于調結構。當大多數的國人敢于消費、能夠消費起來的時候,我國的經濟發展一定會更加平穩和健康。(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