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改革 中國政府以短痛換長利
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的區間之內,宏觀經濟的主線就是轉變經濟方式。李克強總理為調整經濟結構指出了一條明路:釋放改革紅利,不斷增強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后勁。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16日對中國政府的改革積極性發表了評論,文章稱,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轉型壓力,新一屆中國政府對癥下藥,給出了正確的政策藥方。這體現在政府對重推短期刺激政策的保守態度,以及對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推動。
那么,結構性改革究竟體現在了哪些方面?臺灣《旺報》7月19日指出,從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看,投資向消費、制造業向服務業、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三大轉型都在穩步前行。此外,文章特意提到了政府對于培育新消費重點的政策支持,報道稱,剛剛推出“金融十條”改革方案后,政府再次聚焦節能環保與資訊消費產業,這表明無論是決策者還是企業家大多觀點一致:不走老路,通過創新再創活力。
日本《東京新聞》則關注到城鎮化這一增長亮點,其7月16日刊登的文章表示,除謀求發展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等實現產業升級外,李克強還提出通過進一步推進城鎮化轉變經濟結構、實現內需主導的政策。報道指出,已獲批的上海自貿區計劃表明,一個新型城鎮化方案在醞釀之中,有望在未來推動中國消費結構的升級。
媒體普遍認為,新一屆政府的數次發聲,均透露其將以較往屆強勢的態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而在政策選擇上會更多放在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及加大節能環保方面的投資等。
統籌施策 宏觀調控兼顧穩增長、調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次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給出了宏觀調控的新思路。各種措施要統籌使用,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時,主推調結構、促改革;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要以穩增長、控風險為主,同時兼顧調結構、促改革。這種長短結合的新增長發展方式引起了媒體的熱議。
《新京報》7月24日分析稱,“穩增長、控風險,調結構、促改革”在不同條件下的變位,意味著將來即便需要刺激,也會相當溫和、靈活、有針對性。而非當經濟快下滑到下限區間的時候,繼續走政府投資和天量信貸主導的經濟增長老路子。
報道更是將“統籌施策”喻為“克強經濟學”的方法論,文章稱,統籌施策說到底,是在以系統的思維考慮問題,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統籌施策為“方法論”,或許中國經濟的運行會更為妥當,既能完成調結構的戰略大計,也能讓經濟實現更健康的增長。
香港《成報》表示,李克強找到了一套能夠應對中國經濟復雜局面的有效方法,李克強不下理想化的“猛藥”,不搞“休克療法”,使用的更多的是“緩釋劑”,那就是兼顧當前和長遠,找準政府定位,認清市場規律,不再做刺激反應式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