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量錯單引發的A股“地震”尚未平息,光大證券19日又陷入債券交易失誤的“余震”。短短兩個交易日內連續犯錯,其內控機制缺陷暴露無遺。
將于20日復牌的光大證券,將對大盤形成考驗。而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意味著“8·16事件”的影響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
19日一開市,本已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的光大證券,又引發了新的話題。當日上午,公司金融市場總部在銀行間本幣交易系統進行現券買賣點擊成交報價時,將“12附息國債15”債券賣價收益率誤報為4.20%,高于前一日中債估值約25個基點,債券面額為1000萬元,后被交易對手點擊成交。
截至發稿時,光大證券金融市場總部副總經理高宇稱,目前還在與交易對手方協商,尚未確定用哪種方式解決。有機構測算,按照央行當前“銀行間債券交易一旦達成不可撤銷和變更”的新規,光大證券此番“低賣高買”偏離市場正常值的賣出操作,將付出11.557萬元的“代價”。
與16日因“交易系統事故”導致的72億元天量成交,以及引發的A股劇烈波動相比,此番債券“烏龍”的金額及牽涉面可謂微乎其微。不過,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錯誤,同樣指向光大證券內部控制機制存在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18日證監會通報了16日光大證券交易異常的初步核查情況。在表示尚未發現人為操作差錯的同時,證監會發言人明確表示光大證券內部控制存在“明顯缺陷”。同一天,光大證券在公告中稱,已啟動針對包括全資子公司在內的所有交易系統全面排查工作,并將嚴格完善并落實系統管理的制度和規范,切實消除系統操作風險隱患。
不足一天的時間里,光大證券又在債市爆出“烏龍”事件。無疑,這家知名券商需要排查的風險,不僅僅存在于交易系統之中。光大證券總裁徐浩明也承認,這是公司在創新轉型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教訓值得總結。未來各項業務風險管理端口要前移,全面評估各個方面問題,梳理風險點;并限額指標,實行總量風險控制。
19日開盤前光大證券發布公告稱,為保持市場穩定、保護投資者利益,平穩處置8月16日因公司策略投資部門套利交易系統事故而購入的股票,以及為對沖風險而購入的股指期貨合約,公司決定在制定并公告處置方案前,不會減持上述已持有的股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也宣布,鑒于證監會已對光大證券采取立案調查措施,決定自19日起對其自營業務股指期貨交易采取限制開倉措施,并本著維護證券期貨市場穩定的原則,督促光大證券妥善處理現有持倉。
一紙“暫不減持”承諾,緩解了投資者的擔憂情緒。19日當天A股低開高走,滬深股指分別收報2085.60點和8285.72點,較前一交易日漲0.83%和1.44%。不過,這并不意味著“8·16事件”已經告一段落。經上海證券交易所同意,光大證券股票19日繼續停牌,并將于20日復牌。市場人士表示,復牌后光大證券股價極有可能出現大幅下挫。而按照停牌前股價,其A股市值排名在80位左右。這意味著屆時大盤將面臨不小的考驗。
申銀萬國首席市場分析師、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則認為,光大事件不會對大盤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若處理得好,可能減輕下跌幅度,但若處理不好有繼續下行的可能性。不過,光大證券余下期指平倉,反而有利于大盤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