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資產證券化業務由試點轉為常規業務之后,券商申報專項資管計劃熱情高漲,多個創新項目進入審批流程。業內人士估計,市場潛在規??蛇_萬億級別,有望為證券行業增加至少數百億的年收入,激發券商參與的熱情。但由于競爭激烈、業務自身問題制約,券商真正從中分羹并非易事,各種瓶頸因素仍待破解。
創新提速 參與券商擴容
資產證券化業務已經成為券商開拓業務的重要內容。多家券商在積極探索以小額貸款公司信貸資產、公共設施收費權、基建項目政府回購應收賬款等為基礎資產的各類資產證券化項目。
近期券商申報的專項資管項目明顯加速,上周再新增四個項目。根據證監會最新公開數據,上周共有國金證券、信達證券、廣發證券和萬聯證券4家券商提交了項目申請,分別是“洛陽市市政養護”專項資管計劃、“唐山市東出口路橋收費”專項資管項目、“中行租賃資產支持收益”專項資管項目、“新北熱電供暖收費”專項資產證券化項目。另外,齊魯證券申報的“國泰一期”項目上周正式被證監會受理。
證監會此前接受中國證券報專訪時透露,累計核準430億元券商資產證券化項目,已經成功推出15單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其基礎資產既包括債券、收益權等企業資產,也包括小額信貸公司的信貸資產;涉及的行業包括電信、電力、基礎設施、文化娛樂、租賃、小額信貸等;服務的企業既包括大型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
據了解,目前券商專項資管計劃主要模式有:地方下屬的公共事業企業以收費現金流收入(自來水、道路收費、天然氣收費)等做支撐,發行證券化產品;為地方政府墊資做BT項目的建筑企業,以BT回購權(政府回購項目后,建筑企業擁有現金流)做支撐,發行證券化產品,一般企業以營收現金流做支撐,發行證券化產品。
此外,對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進行探索,如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號至10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是基于小額貸款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根據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征,該專項計劃資產支持證券分為優先級、次優級和次級資產支持證券,三者比例大致為75%:15%:10%。其中,優先級、次優先級份額面向合格投資者發行;次級份額全部由阿里小微旗下阿里小貸持有。同時,優先級資產支持證券通過深交所上市交易。據最新披露顯示,兩家證券公司日前上報融出資金債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申請,擬以融資融券業務中融資部分債權作為基礎資產,設立資產證券化項目融資。
萬億市場逐步開啟
在過去的若干年中,券商資產證券化始終處于試點階段。我國曾于2005年8月啟動了證券公司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此后暫停較長時間,又于2012年重啟。在此階段,以專項資管計劃為載體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僅允許以企業債權和資產收益權為基礎資產發行產品,且計劃要求“逐項審批”,基礎資產范圍狹小,產品規模偏小,發行過程繁瑣。
今年3月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對相關業務全面松綁,如擴大基礎資產、增加流動性、縮短審核周期,券商資產證券化業務由試點轉為常規業務。
比照歐美市場,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潛在規模令人期待。2011年美國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規模為1.7萬億美元,2012年歐洲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去年在上海調研期間提出:“一個是以企業資產為基礎的ABS,一個是我們數十萬億的房地產、不動產基金、信貸資產證券化,這塊領域加起來,大概有100萬億。”
光大證券稱,未來以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為主體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將面對超過5萬億的市場空間。
券商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可獲得兩類收入,一是承銷費和管理費等直接收入,二是做市收入和自營投資收益等間接收入。招商證券預計,假設資產證券化規模占我國GDP比重提升至1%,按1.5%的管理費測算,僅管理費一項即可為行業帶來約78億元收入,增厚行業6%的收入。
中信建投測算,資產證券化給券商帶來的承銷費收入有望達83.09億至332.37億元,按2012年行業總收入1294.71億元計,收入貢獻度為6.42%-25.67%。
“掘金”非易事
萬億市場看起來誘人,但真正從“大餐”中分到一杯羹并非易事。
一方面是券商之間的較量。分析人士認為,資產證券化的項目在各投行間競爭激烈,找到安全的項目不容易,實際操作很麻煩,大型券商如中金、中信等機會更大。中信建投測算,上市券商中,中信證券、方正證券、山西證券、宏源證券、國海證券、西南證券、太平洋等公司的受益度較高。
另一方面是券商與銀行等主體的較量。相比于存量巨大的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券商在企業資產證券化上更有優勢,而且在產品的設計、承銷和二級市場流通方面得天獨厚。不過目前以券商為主導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諸多難題尚待破解。
中信證券相關負責人表示,券商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法律體系相對薄弱,沒有出臺更高層級的法律規章,會計、稅收、信息披露等方面沒有完善的配套規定,無法完全滿足企業資產證券化未來發展需要。招商證券有關人士擔憂,當前資產證券化產品受制于交易平臺的限制,流動性溢價較高,融資成本比傳統債務融資工具高,考慮到賬戶資金沉淀的成本,綜合成本甚至高于銀行貸款。
業內人士認為,資產證券化產品應探索多元化信用增級方式、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適度創新,增強產品的深度和廣度。建議引入基礎資產循環結構設計、設計回購、回售選擇權條款、引入利率互換機制等逐步完善資產證券化的相關發行環節。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