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下室“夾層”竟住著300多人;拆除該隱患叢生的群租區用了3年之久……近日,位于北京朝陽區安立路一處群租房終于拆除完畢。然而這一消息也使得北京半年前出臺的群租房“禁令”再陷尷尬,群租難治也再度引起業界關注。
目前這次被拆除的地下夾層建筑垃圾已全部運走,2米多的層高,頂上是各種管道。建筑所在地朝陽區來廣營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這個負一層位于安立路8號院2號樓,原本是一個總建筑面積1.1萬多平方米的農副產品市場,2007年市場的產權方擅自加蓋3700多平方米的鋼結構夾層,共有房間307間,最多時住了300多人。
這是北京群租現象的縮影,令人瞠目結舌的群租現象屢屢被媒體披露,各種隱患也讓管理部門多次采取行動,予以打擊、取締。
今年7月,北京市有關部門發出《關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作出“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個房間居住的人數不得超過2人”等細致規定。繼10月份曝光5家黑中介之后,11月26日,北京市住建委再次集中曝光12家存在違規打隔斷出租房、從事經紀業務未備案等違法違規行為的中介機構。
然而,北京的群租現象依然屢禁不絕。一位房產公司中介人員直言,群租現象之所以大規模存在,是因為有龐大的中低收入非常住人口存在,這一群體只能選擇群租來攤低費用,而房東則通過隔斷出租增加收益。
北京東三環附近的首城國際小區居民馬女士告訴記者,以一套80平方米精裝修兩居室為例,正常月租金約為8000元。但以“群租房”形式出租給25個人,每人每月租金800元,整套房月租金搖身一變漲到2萬元。
“群租房現象可以說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北京市安諾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巖說,房租連年上漲,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中介或房東通過“群租房”提高收入,租房者負擔降低。
“多頭管理”是出租房屋市場混亂、群租難以阻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北京市的相關規定中,針對房屋出租的管理所涉及的部門不下10個,公安、建設(房屋)、工商行政管理、民防、衛生、規劃、稅務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行政部門,都有各自職責。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有效監管的缺失導致混亂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說,北京市目前的房屋出租市場成為房東、中介和房客三者之間的“游戲”。早在2008年就實施的《北京市房屋租賃管理若干規定》,一直未得到較好的落實。
群租現象治理工作超出單一部門的能力,也是當前群租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但政府已經開始在這一領域著重用力,推動聯合行動。據北京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11月21日起至明年2月底,北京市工商、公安、住建部門將對房產中介群租行為進行專項整治,重點查處中介違規開展群租業務的行為。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