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起,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同時調整返現金額,快的打車甚至又在昨晚宣布將補貼降至5元/單。持續數月的補貼大戰暫告一段落,但兩大軟件的市場爭奪戰仍將繼續。口口聲聲說“不差錢”和“不著急盈利”的打車軟件,將面臨補貼返現結束后的生存和轉型之戰。
與此同時,國家有關方面共同研究制定規范出租汽車手機召車軟件發展的指導性政策并出臺《出租汽車電召服務規范》國家標準的傳聞也甚囂塵上,政府監管如同利劍懸頂。
在“效率與公平”、“燒錢與盈利”、“堅守與創新”多重壓力之下,2014年打車軟件公司將走向何方?
發布
快的嘀嘀陸續下調補貼
3月3日,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響應阿里董事局主席馬云的號召,聯合發聲明宣布調整補貼方案,“既讓使用快的打車的用戶享受到優惠,也讓更多還未使用快的打車的人能招手打到車”,因此,從3月4日零點開始,將乘客通過快的打車內置支付寶支付車費的補貼從13元調整為10元,每天2單,司機端補貼不變;將乘客通過支付寶錢包掃碼付的補貼從13元調整為10元,每天2單;將用支付寶錢包掃碼付的司機補貼調整為5元,每天10單。
就在網友揶揄“說好的‘永遠比同行高出一元錢’呢”的時候,嘀嘀打車也暗自調整補貼方案。記者從嘀嘀打車方面獲悉,嘀嘀打車其實從3月4日零點起已經調整補貼方案了。3月4日起,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維持12到20元補貼不變,其余各地會有微調,從當地起步價到20元不等,每天2單。
而就在昨晚,快的再次宣布下調補貼,從3月5日零點起,使用快的打車內置支付寶付款,乘客每單立減5元,每天2單;支付寶錢包掃碼付款,乘客每單獎勵5元,每天2單。
今年以來,快的和嘀嘀的補貼戰已經打了許多回合,漲漲跌跌令人眼花繚亂。
說法
降補貼是為“回歸理性”
“還沒享受到之前的高額補貼呢,怎么又調整了?”在中關村工作的李女士抱怨,自從2月18日嘀嘀和快的宣布再砸重金利好司機和消費者后,這段時間用打車軟件試了5次,其中3次在打車高峰時間,5次均沒有成功。至于其中原因,李女士認為可能是自己的國產智能手機和2G網絡信號不好造成的。不過,聽到同事近距離打車成功還反賺了一塊錢的事后,李女士感慨,現在用打車軟件是不是變成乘客拼硬件、拼信號和拼人品的比賽了?
李女士的感慨并不乏共鳴者,連快的打車幕后“大家長”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也講了父母不會用打車軟件打不到車的“故事”,以示打車大戰的弊端。
不少乘客經過親身經歷發現,運力不足問題在機場、火車站等場地格外明顯。在沈陽、大連等二線城市的機場居然都被曝出曾連續幾天出租車運力不足,導致上千名旅客“滯留”在機場出站口,當地監管部門指出,這是因為出租車司機用軟件搶單掙錢容易,所以減少了在機場等待的時間。
打車軟件在使得部分人群出行更便利,使司機工作更有效率的情況下,一定程度剝奪了其他人打車的權利,助長了出租司機“挑肥揀瘦”、為刷屏搶單逐利輕視了安全駕駛等情況。而兩家打車軟件砸向市場的巨額補貼,也誘發了乘客與司機合謀、司機一程同時賺取兩家公司補貼的過度逐利行為,這反過來又傷到打車軟件本身。
2月28日馬云發聲之后,快的打車一邊降補貼一邊表態:“為了讓大家認識打車軟件及移動支付的便捷,我們采取了現金補貼的優惠措施,伴隨著同行的跟進,最終成為一場舉國關注的‘打車大戰’……但由此卻引發了新的社會問題,即如馬云所說的一樣,很多不會用手機打車的老人打不到車了。這個問題確實不在我們預料之中,相信也并不在我們同行的預料之中。”快的表示,公司決定為了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而將這樣的競爭暫放一邊,相信這與主管部門的訴求也是充分一致的。
對于打車補貼調整原因的措辭,嘀嘀打車與競爭對手如出一轍。嘀嘀打車說,其是以“移動互聯網讓出行更美好”為企業使命的,未來嘀嘀打車會按照自己的節奏,領導打車軟件市場回歸理性,維持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