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已結束,錄取將謝幕。作為‘學術指導’,我將隨中央電視臺10集系列片《日本:一個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攝制組赴日。這才屬于我專業范疇。我希望明年招生所有同仁能形成共識:不為政績,不為利益,不為面子;為考生,為社會,為民族。謹向關心和支持我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7月18日下午,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瑋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組“總結陳詞”,算是為他近一個月來關于高校招生“暗戰”的言論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從6月24日連發16條題為“招生‘內幕’”的微博批評高校招生中存在的“北清神話”,到“招生電話門”發生后加入“生源爭奪戰”的大討論,頻頻在微博上發言的馮瑋一度成為媒體“圍追”的對象。經馮瑋口中傳出的“招生就是一場戰爭”這句話,也不再只流傳于高校招生人員的圈內——它已經通過媒體的傳播,來到了公眾面前。
然而,關于高校招生“暗戰”的“那些事兒”,或許不會因為今年一本招生工作的結束而停止流傳。對于今后要參加高考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來說,多知道一些高考招生的常識和招生“暗戰”的內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勾心斗角的招生“暗戰”
繼馮瑋抖出了一系列招生“內幕”后,隨后發生的“招生電話門”將近年來的高校招生“暗戰”推向了前臺:7月1日,復旦大學在其招生網上發表題為《關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騙修改志愿的嚴正聲明》的文章,稱有人冒充復旦大學招生人員致電考生稱,他們與復旦所簽的加分協議被取消。上述內容也出現在了復旦大學招生辦當天的官方微博上。
次日,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通過其網站和官方微博回應稱,“本校招生老師無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師通知考生取消其與他校所簽協議”。
時至今日,盡管相關聲明文章和微博已被從相關網站撤下,但由此引起的披露高校招生“暗戰”內幕的報道開始見諸媒體。
有媒體援引北京大學湖北招生組一工作人員的話稱,該校今年公布的招生咨詢電話受惡意騷擾,“有人猛打熱線,影響考生打進電話。”該人士稱,6月26日,同樣的號碼每隔10分鐘打來一次,“第一次打來時,我們回撥過去,發現是北京某著名理工類名校……”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幾年前也聽說過一則北京兩所知名高校招生工作人員爭奪優質生源的案例:考生小徐在高考出分后在家等招生組的電話,她接到一位自稱甲校老師的電話,大致意思是,“你這個分數上甲校新聞學院很危險,我們也不缺你那么一個人才,所以你愛來不來。”小徐聽后有些郁悶,就跑到甲校的招生組去咨詢。甲校招生組的老師在互相詢問后發現,他們中間沒有人打過這個電話。正當小徐與甲校招生組老師在聊天的時候,電話響了,電話那頭說:“我是小徐,我已經決定去乙校了,你們不要再打電話給我了。”
在已經有4年一線招生經驗的馮瑋看來,類似的“暗戰”情節并不稀奇。他在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講述高校招生的內幕時,使用了“短兵相接”、“生吞活搶”甚至“內鬼”、“諜戰”等詞語。而他在微博上披露的考生在途中接到副縣長5個電話后改志愿等內幕更是得到了媒體的證實和還原。
馮瑋告訴記者,各高校招生工作人員對于“生源爭奪戰”都是“敬業且無奈”,“誰都不樂意看到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