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增加大學自主權,又要擴大考生選擇權
盡管關于預錄取的效力等問題一度引起馮瑋和熊丙奇等人在微博上的一場“口水戰”,但在談到目前高校招生“暗戰”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之處時,兩位學者都愿意化“口水”為“理論”,停止校與校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低層次競爭與爭吵。
不約而同地,兩位學者都認為高校在招生時要盡可能公開相關信息,打破招生人員與考生、家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上海一所高校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在高考錄取期間接聽咨詢電話時經常能體會到電話另一端考生和家長的焦慮情緒,“哪怕是同樣的問題,常常會再打過來一遍確認一次”。她坦承,招生人員和考生、家長之間對招生錄取工作的理解存在較大差別,絕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對招生錄取工作常識的了解非常有限。
在熊丙奇看來,目前高校招生中招生人員的臨時性和不專業性,也是導致招生急功近利、亂象紛呈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搶生源的紛爭中,筆者注意到,一些招生負責人明顯缺乏招生政策常識、學生職業發展常識以及教育發展常識,很多對學生的講解和指導,都是從學校自我利益出發,根本不考慮是否符合政策、是否符合學生的職業發展以及當下的教育發展情況。依照他們的‘講解’,家長和考生對政策的理解將會出現嚴重偏差,對職業生涯規劃可能更迷茫。”他在題為《大學搶生源與招生人員的專業化》的文章中寫道。
馮瑋也表示,在深入各地的招生工作中,招生人員的素質非常重要,“需要把選擇權還給考生和家長,而不是昧著良心做動員”。
在談到高校招生咨詢中經常出現的為招生政績或一校私利而做的動員時,兩位學者使用了同一句反問——“如果換作是你的孩子呢?”
在兩人看來,如果各高校的招生人員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真心為考生著想,那么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每一位考生,在尊重其個人意愿的基礎上自主作出選擇。
而在對現行高校招生工作進行改革的意見上,兩人的意見也比較一致:增加大學的自主權,擴大考生的選擇權。
馮瑋曾發表他對消除招生“惡性競爭”的四點“淺見”:第一,“錯位”辦學,“分道揚鑣”,不將“綜合性大學”視為“唯一前進通道”;第二,招生去“行政化”,禁止行政對教育過度干預;第三,真正實現“自主招生”,讓大學和考生雙向選擇;第四,“出分”前填平行志愿,使“搶生源者”沒有目標。
“高校想招到好的生源,但較難用自身教育資源和服務的質量去吸引優秀生源,做到公開、平等的競爭,所以只好用各種手段去‘搶生源’。”熊丙奇說。
他專門在博客上連續貼出應對高校招生“搶生源”的多篇文章,最新的一篇是發表于7月14日的《推進自主招生改革,必須擴大考生選擇權》。文章中提到的改革要點,部分來自兩年前他發表的《關于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議》——那是他作為一名教育政策觀察者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宏大愿景。
相比之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今年高校招生“暗戰”的回應似乎更側重于對各高校正常招生競爭秩序的維持。7月16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題為《深入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提高公信力和滿意度》的文章,要求采取“擴大信息公開范圍,規范信息公開內容”等十項措施,“切實維護好廣大考生的合法權益,提高招生工作的公信力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本報記者來揚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