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的單一和弱質農業的低效,使吉林經濟發展與全國的差距在逐漸拉大。近年來,吉林省從發展民營經濟入手,啟動全民創業大潮。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投資占當年全社會投資比重近七成,成為吉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給政策,給服務——老板腰桿直了
在吉林省通化縣,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讓政府官員等一等,也不能讓民營企業家等一等。”通化大泉源酒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于學明對記者說:“政府部門給我們這些企業辦事兒‘不過夜’,分管縣領導把涉及的部門召集在一起,一個小時就能把問題解決了。”
主動服務的背后,是民營經濟在吉林省發展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提出,“抓民營經濟,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改革開放、抓富民強省。”民營經濟被上升到關乎吉林經濟發展大局的戰略高度,親商近商蔚然成風。
讓民營企業家們高興的是,干部作風轉變的同時,各類優惠政策和資源也不斷地向民營企業傾斜。
2013年年初,吉林省召開了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大會,出臺的《關于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包含了10個方面40條政策,在市場準入、金融支持、園區建設等方面送來了很多民營企業渴求已久的優惠,如變審批制為注冊制,允許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債權等作價出資,允許住宅用于經營場所等。吉林加大審批制度改革,目前省政府46個部門中39個實現非行政許可“零審批”,民營經濟的活力得到了進一步激發和釋放。
此前,伴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吉林省的民營經濟不斷實現蛻變,經歷了從國企向多元主體企業集中改制、民營經濟三年騰飛計劃、新三年騰飛計劃的“三級跳”,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28.3%增加到2012年的近51%。
促創業,促就業——群眾腰包鼓了
現在吉林省很多民營企業人員都是國企的下崗職工。十多年前,他們經歷著艱難的陣痛,如今,他們在民營企業重續理想,收入節節攀高。
原國有企業梅河口酒精廠改制為阜康酒精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懂技術的工人”,已經下崗的韓久祥再次被招聘進公司。剛開始他心里沒底,感覺民企沒保障。
三個月之后,韓久祥就嘗到了甜頭,“因為以前開工資都勉強,現在還有獎金”。韓久祥已經憑著過硬的技術成為了公司的車間主任,每個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改制后變化最大的是員工面貌,只要踏實工作就有回報,腰包比以前變鼓了。”
為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吉林省實施了全民創業工程,整合和動員各種社會力量,鼓勵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領辦創辦企業,連續開展“萬名創業者、萬名小老板”培育工程,扶持各級各類創業指導中心發揮孵化作用。下崗職工、機關干部、科研人員、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都紛紛匯入到創業的大潮中。
2013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29.3萬戶,同比增長32.6%,高于全國平均增速5個百分點。吉林省還新建大學生、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民工創業園(市場、基地)115個,扶持創業1.28萬人,帶動就業5.5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