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33個故事記錄老城千年軌跡
南京市規劃設計院規劃師劉軍告訴記者,規劃部門從2002年開始啟動這項工作,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于2003年匯編整理出《南京老城歷史典故發生地保護名錄》,并進入老城保護與更新規劃,當時經過嚴格篩選,一共收錄了29個歷史典故,到2006年經過不斷修訂,又陸續增補至33個,這份《名錄》詳細開列了南京歷史上影響重大或廣為流傳的重大歷史事件、民間傳說、名人故事。記者打開厚厚的《名錄》翻看,收錄在冊的既有敘說南京城名歷史沿革的“吳王夫差冶城鑄兵”、“楚威王石頭山置金陵邑”、“諸葛亮登金陵留贊語‘虎踞龍蟠’”;也有反映南京卓越科教、文藝、思想成就的“魏源龍蟠里輯海國圖志”、“范縝舌戰眾僧首創無神論”、“國子監修《永樂大典》”、“顧愷之瓦官寺繪維摩詰”以及“李白歌詠鳳凰臺”;還有記述重大歷史事件的,如“朱元璋、陳友諒大戰獅子山”,“順治丁科場大舞弊”,“萬國使節通大明”,“曾國荃屠城滅天國”等。這些保護名錄在空間上分別覆蓋了白下區、秦淮區、玄武區和下關區,典故所經歷的朝代主要為春秋戰國、三國、唐、宋、南朝、明、清、民國等,可以說,這33個故事濃縮并記錄著南京這座古城的演變軌跡。
規劃
分類處理、認真考證、掛牌保護
南京市規劃局將對《名錄》上所有歷史典故認真考證、掛牌保護的基礎上,按所能恢復和展示的程度,進行分類保護,運用社會力量系統開發。如發生地清晰可尋,可依托現有景點或沿線道路設置標識牌,或在景區立雕塑等手法再現歷史場景;對發生地明確,但現狀無從考證的典故,除掛牌介紹還可建碑立亭;而那些史料記載籠統、現狀變化太大的典故,或通過新建城市廣場、道路命名、或通過新開樓盤掛名出讓、賦予該地段歷史典故歸屬和市民認同感。不僅是規劃部門,建設部門在進行老城改造和城市開發時已經開始著手恢復再現一些著名歷史場景,更將歷史典故融入相應文物景點的改擴建,展示其文化內涵。如“康熙五巡織造府”將在鄧府巷的江寧織造府項目中得以體現;而“吳王夫差冶城鑄兵”的故事,已納入了朝天宮周邊環境整治的整體規劃中,白下區將在朝天宮恢復“劍池”、煉作坊等古跡;秦淮區打算嘗試規劃建成中國最大的科舉博物館,其中將記錄“順治丁科場大舞弊”等等。另外,除了規劃保護的歷史典故外,像小桃園整治、秦淮河綜合整治、八字山公園建設等在建項目中,均有記錄老城故事,再現典故場景的計劃,得到了市民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