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南京一位兒科醫生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值班表:連續4天,要么白班加夜班,要么總值班,平均每天工作13.5個小時。有網友被這份高強度的工作安排嚇住,直嘆可怕。在與現代快報記者交流時,這位醫生只回了7個字:“很平常,經常這樣。”
業內人士表示,兒科醫生壓力大,很多醫學生對其望而卻步,導致兒科醫生人手緊缺,反過來又加劇了這一現象。
一條微博:從這位醫生的微博中可以看到,從5月18日到21日,他要工作54個小時。微博里沒有極力吐槽,只是“拿數據說話”。網友們看了議論紛紛,有人提醒他注意身體,有人調侃他是“金霸王電池”,還有人為他的“遭遇”憤憤不平。
醫院里的排班為什么會這樣?昨天下午,現代快報記者與他取得聯系,希望了解具體情況。遺憾的是,他說,自己要馬上趕到醫院上班,暫時沒有時間。
“相比起其他工作,醫生更要細心、認真,不能有半點差錯。他這么拼命工作,吃得消么?”有市民看到微博后擔心地說。但這位醫生表示,早已對這種工作節奏習以為常。
一個科室:周日接診94個孩子,工作日更多
昨天是周日,下午3點多,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南京市兒童醫院門診部兒內科,一位醫生點點鼠標,電腦顯示“94”,這是他一天接診的患兒數量。他說,放在工作日,這數字早已過百。
南京某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說,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對兒科醫生來說,是家常便飯。兒科醫生緊缺,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他粗略算了一下,他們醫院的醫護、后勤人員,加上退休人員有1700多人,但每天接收的患兒遠遠高于這個數,“門診最高一天接收過6000多名患兒,平均每天兩三千名。”這么多患兒分到20多個門診科室,每個要承擔100多人。有些科室人手不夠,就從病房抽調醫生。再不夠,備班要上。遇到重癥患兒,科室主任半夜被叫醒接診的情況,時有發生。“值過夜班,上午8點多可以下班了,這只是理想狀態。”他說,有時“運氣”不好的話,夜班醫生要開一夜刀,開過刀后要查房,就得堅持到中午12點多。前些年,有老前輩為方便工作,直接住在病區里。
一個班級:同專業34人,留在國內當兒科醫生的僅一人
在南醫大二附院兒外科,汪鋒正在值班。2005年從南醫大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汪鋒一直在南醫大二附院兒外科工作。8年下來,年僅32歲的他,頭發白了一片。“我剛來的時候,我們科室就主任一人,現在好多了,有7個人。”盡管這樣,苦和累依然在。
汪鋒住在鐵心橋,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坐公交車趕往醫院。8點上班,一直忙到傍晚。有時他值夜班,就要24小時連軸轉。這樣的高強度工作,每隔4天就有一次。“周日我們主任不值班,但他今天也被請來做手術了。”他說。
汪鋒說,與其他科室比,兒科醫生收入不算高,醫患關系難處理,所以很多醫學生不選兒科。就拿他來說,班上34個同學,目前留在國內做兒科醫生的,只有他一人。
兒科醫生一直緊缺 專家建議定向培養
作為南京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的院長,王錦帆培養了多名兒科醫生。提到兒科醫生人手緊缺,他坦言,這是老問題。
王錦帆分析,醫學院校中,專門培養兒科醫生的不多。就南醫大來說,以前,有臨床醫學五年制專業兒科醫學方向,每年能招30來名學生,但后來這個方向沒了。目前,南醫大設有七年制兒科醫學,每年培養四五十名兒科醫生。一畢業,這些學生就被一搶而光。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這表明兒科醫生太緊缺了。
王錦帆說,除了孩子病情變化快、與家長醫患關系難處理外,“以藥養醫”的機制也成為一些醫學生不愿選擇兒科的原因。“對醫生來說,收入上不去,盡管這種機制正逐步改變。”
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兒科醫生是醫生中的‘弱勢群體’,按道理,相關政策應對他們有一定的傾斜,包括收入、待遇等。但成人醫生會提意見,護士也會不滿。所以,這個方法比較難。”在王錦帆看來,定向培養兒科醫生或許是個解決之道。“國家出錢,大幅度增加兒科的招生人數。學生入校前簽好協議,學成畢業后,回到醫院做兒科醫生。”他說,培養醫生是有一個周期的,但如果遲遲不拿出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將會越來越難處理。(付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