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醫巫閭山雄峻多姿,山奇水秀,是陰山山脈余脈,屹立于遼寧省北鎮市境內。山勢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縱長四十五公里,橫寬十四公里,面積為六百三十平方公里。有名峰五十余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醫巫閭山,古稱于微山、無慮山、扶犁山、醫無慮山、六山等,今簡稱閭山。文獻記載,醫巫閭山是舜封全國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國“五岳五鎮”中最北的鎮山之一。《全遼志》記載:“山以醫巫閭山為靈秀之最”,譽為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首。
醫巫閭山歷史悠久,以其特有的姿質屹立在東北一方。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曾對閭山抒發情懷“朝發軔于太儀兮,夕始臨乎于微閭”。歷代帝王多視閭山為風水寶地,加封進爵。遼代,有六位皇帝先后四十多次來閭山狩獵、祭山、祭祖。這里埋葬著遼的三代皇帝和幾十位皇妃,二十幾位大臣,其中有皇太后蕭燕燕、賢臣韓德讓等歷史上重要的人物,閭山成了遼代帝王的生命之山。明代帝王名臣都稱道閭山可與泰山、華山一并稱雄。清代對閭山更加尊崇倍致,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五帝先后十幾次來閭山祭祀攬勝,留下御制詩文五十余首,特別是乾隆帝四來北鎮、三登閭山,填詞作賦,名垂青史。從北魏文成帝開始,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慶典,都來閭山告祭。隋開皇十四年,詔封醫巫閭山為“北鎮名山”,并就山立祠,建廟設祖。唐天寶十年封為廣寧公,宋、遼、金、皆封為廣寧王,元封為貞德廣寧王。明洪武三年改封為“醫巫閭山之神”,清代沿用此神號。“醫巫閭山之神”至今仍陳列在北京地壇公園陳列館內,揚名四海。
醫巫閭山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大自然化育的奇偉山體、峰巒和著林海、果園,構成了一副副自然奇景,一座座古剎殿堂、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組成了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顯示了醫巫閭山獨特神韻。
1986年閭山自然保護區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遼寧省首批建立的、國務院第一批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醫巫閭山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躋身于全國風景名勝區行列。
編輯:鄧京荊 來源:遼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