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食品安全領域的新聞發布制度正式建立并已經實行。10月16日,記者從省食安辦獲悉,食品安全新聞發布制度實行后,除了多種形式對外發布我省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外,我省還將設立新聞發言人,及時發布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熱點、焦點信息。
以往,某一行業或領域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后,個別相關監管部門因多種原因或躲躲閃閃,或三緘其口,拒絕直面回應媒體和公眾質疑,致使信息不公開、不對稱,引起公眾不滿。我省食品安全新聞發布制度的建立,將改變這一狀況,增強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強化公眾食品安全意識。
依此制度,相關機構除了要發布國家及我省相關重大食品安全方針政策等信息外,還將發布公眾關心、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焦點問題,同時發布我省發生(或其他省市地區發生但對我省造成影響)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突發食品安全事件的調查處理情況。“回應或澄清媒體有關報道”也被列入新聞發布制度中。
食品安全新聞發言人同步設立。省食品安全新聞發言人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確定;包括省衛生廳、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在內的省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新聞發言人由各單位選擇合適人選擔任,原則上由各部門主管領導擔任。按照要求,新聞發言人要與媒體保持經常性的溝通和聯系,接受記者日常采訪,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布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并回答記者提問。據悉,我省還將建立新聞發布會、新聞通氣會、記者招待會、多家媒體共同采訪或獨家媒體專訪等多種新聞發布形式。
記者手記
尊重民意值得鼓掌
當下,食品安全萬眾矚目,輕微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引起“疾風驟雨”。在國內,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一個企業出現了問題,掌握著權威信息的監管部門沉默不語、拒人千里。權威聲音缺位,謠言就會補位,這樣一來,“青萍之末”迅速引發颶風,最終使得整個行業遭受滅頂之災,嚴重時還會引發百姓恐慌。
食品安全領域的新聞發布制度可有力斬斷這一惡性鏈條。一個“點”出現了問題,監管部門及時、準確、真實地通過媒體發布權威消息、化解質疑,讓公眾了解真相,公眾的恐慌就不會由點及面,引發軒然大波。從這一點上講,我省建立的食品安全新聞發布制度意義重大。
不拍腦門,而是傾聽多方聲音,把意見融匯在制度中,這項新聞發布制度建立的過程同樣意義重大。在此前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省食安辦”)組織的一次座談會上,多家媒體“炮轟”個別監管部門在突發食品安全事件中躲躲閃閃、拒絕回應的態度。面對公眾聲音,作為部署協調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的省食安辦虛心傾聽,并廣泛吸納公眾意見,全方位調研后才開始著手建立這一制度,并使之最終成形。
如果說新聞發布制度的建立順應了民意民情,那么,建立這一制度的過程則體現了政府部門對民意民情的尊重。由此,值得公眾鼓掌。記者朱忠鶴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