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條件市民將可自選廉租公租房
本市啟動并軌工作 保障標準就高不就低
本月末,泉水B區經適房將進入搖號階段,這標志著經適房正式退出本市住房保障舞臺。本市廉租房向公租房并軌工作,也在國內率先全面啟動。市住房保障中心昨日表示,并軌后,將實行租補分離、明收明補,根據住戶不同收入情況給予適當租金補貼,符合廉租房申請條件市民,可自由選擇廉租房或公租房,保障標準就高不就低。
租賃住房保障對象全覆蓋
本市在2002年啟動廉租住房工程,當年全市606戶收入處于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家庭住房特別困難的“雙困戶”家庭,首批享受到廉租住房保障。當時申請家庭要求住房人均使用面積低于6平方米、租金補貼按家庭人均使用面積8平方米、每平方米每月17元加調節系數計算。2005年起,符合條件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今年6月末,本市年內首批通過審核的377戶廉租住房保障家庭享受補貼。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萬多戶家庭享受廉租補貼。市住房保障中心房屋租售處處長王建介紹,日前公布實施的《大連市困難群體租賃住房租金補貼實施方案》,又進一步提高了廉租住房困難家庭補貼標準,每戶最多每月補貼1120元。“根據社會發展水平和租賃住房租金水平不斷提高,廉租保障標準逐步進行調整,目前廉租房和公租房也逐漸實施并軌,廉租補貼標準也從以前的6塊錢提高到中西沙25元/月·平方米,甘井子區20元/月·平方米。 ”王建舉例說。《方案》同時規定,租賃住房保障對象實現全覆蓋,包括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即廉租住房保障條件家庭)、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即經濟適用房保障條件家庭)以及新就業職工和城市無房戶等。對于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差別租金補貼政策,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有房戶家庭,按照市場租賃租金的30%予以補貼;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中的無房戶家庭,按照市場租賃租金的50%予以補貼。而隨著公租房供應增多以及廉租房實現“應保盡保”,“租賃型保障房”的覆蓋面已從最低收入人群擴大至中低收入人群,并軌水到渠成。
補貼由“暗補”變“明補”
市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盧鵬介紹,作為租賃型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公租房能分別較好地照顧到不同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但“區分太細”容易影響管理成本和運行效率。廉租房和保障房“并軌”,能有效增進投資建設和運營機構的合理收益,有利于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體現了“差額補貼”原則,承租人困難程度不同,補貼程度也不同,較好地體現了政策的公平性;此外,政府對保障對象的補貼由“暗補”變“明補”,有利于根據保障對象收入水平的變化,適時調整補貼金額,形成退出機制。并軌后,補貼實行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以最大限度惠及困難群眾。“我們把兩個政策逐步并軌,過去廉租里邊保障有建筑面積、使用面積,很復雜;廉租家庭概念和公租不一致,也通過這個政策合并到一起去,通過一個公租政策對不同收入群體實行不同的保障。廉租完全納入到公租保障范疇里邊來,但如果你來了以后比原來標準低,還是按照原來標準,保障就高不就低,老百姓不虧。 ”盧鵬介紹。
記者張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