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內一隅,靜靜地躺著兩個銹跡斑斑的鐵家伙,酷肖炮彈。欲知它們的來歷、身份,還要從10年前說起——
“炮彈”現身原來是“纜樁”
渾河右岸的和平區羅士圈地區,曾經是沈陽的棚戶區之一。2005年春季,羅士圈地區大片的“扒拉房”被夷為平地。當年4月21日,人們在拆遷現場平整土地時,驚訝地挖出了7個沉重的“炮彈”。當地警方接警后,立即出警調查。
當年,一位劉先生介紹說:4月21日一大早,挖出“炮彈”之后,就有膽大的將其中的5個“炮彈”賣給了廢舊物收購站;其余兩個“炮彈”,已被警方控制。當天中午時分,拆遷工地民工,將兩個“炮彈”運送到當地公安派出所門前。經有關專家辨認,這兩個鐵家伙根本不是“炮彈”,而是兩個鑄鐵樁子。
兩個鑄鐵樁子均為圓柱形,柱身均有凸出圓孔,底部均有方形基座,并用4個螺栓連接著一個圓形底盤;稍小的一個,柱身還保留著兩個螺栓,下部有一圈凹溝。經測量,較大的一個約長1.3米、直徑約32厘米、底部方座邊長約40厘米、圓形底盤直徑約20厘米,4個固定螺栓直徑各4厘米左右,柱身凸出圓孔直徑各約4厘米;較小的一個約長1.2米、直徑約30厘米、底部方座邊長約37厘米、圓形底盤直徑約20厘米,4個固定螺栓直徑各約4厘米,距底部方座上方約10厘米處,有一圈5余厘米寬的凹溝,上端的凸出圓孔直徑各約5厘米,中間凸出的兩個螺栓直徑均約1.5厘米。據估計,這兩個鑄鐵樁子的重量,均應在500公斤左右。
有關專家認為,這兩個鑄鐵樁子均為渾河漕運碼頭上的“纜樁”,其作用,就是用來停泊船只。將船纜纏繞在“纜樁”上,以防船只被水沖走、被大風刮跑。“纜樁”上的凹溝、凸出的圓孔等,均能防止船纜滑脫。
經警方查證,5個“纜樁”被分別賣到于洪區的兩個廢舊物收購站。其中,3個“纜樁”賣了2900余元;兩個“纜樁”賣了1800余元。當天下午,被賣掉的5個“纜樁”,被警方悉數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