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漕運水陸共通達
當年,眾多“纜樁”現身,頓時引起有關專家、學者對渾河漕運的熱議。《沈陽縣志》記述:“渾河,城南十里,一名小沈水,源出長白山納嚕窩集,名曰納嚕河,西流入英莪邊門,會噶桑阿河為渾河,由撫順西入本境。”又一說:“渾河,舊稱沈水,水勢湍急,沙土混流,故名渾河。”
有關資料記載,渾河發源于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灣甸子鎮滾馬嶺海拔750米處,自東而西流經清原、新賓、撫順、沈陽、遼中、海城、臺安等縣、市,最終由營口入渤海,全長415公里,流域面積1.1481萬平方公里。渾河沿岸曾有七間房、石廟子、上木場、渾河堡、渾河官渡、十里碼頭等諸多漕運碼頭,以便將木材、山貨、藥材、糧食等物資,沿渾河、太子河、遼河漕運到營口,再用海船運至山東、京津、江浙、閩粵等地。與此同時,沿海的海產品,南方的雜貨,中原的瓷器、工具等等貨物,亦通過海運、漕運抵達沈陽。
有關史料記載,渾河漕運源于明代,興盛于清代。渾河沿岸的諸多漕運碼頭,早已成為繁榮沈陽經濟、南北物資交流的樞紐。漕運碼頭附近驛路交通四通八達,致使當年的沈城,成為水陸碼頭齊頭并進、商貿市井繁榮昌盛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渾河晚渡”盡在羅士圈
出于對盛京(沈陽)人文景觀喜愛之情,清代文人墨客紛紛歸納出“盛京十六景”、“盛京八景”,比如“天柱排青、輝山晴雪、渾河晚渡、塔灣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觀蓮、皇寺鳴鐘、萬泉垂釣”等等。然而,無論“盛京十六景”,還是“盛京八景”;無論“老八景”,還是“新八景”,其中都有“渾河晚渡”一景。
清代著名作家繆潤紱在《陪京雜述》中記載的“盛京八景”,史稱“老八景”。其中,描述“渾河晚渡”時寫道:“城南之渾河渡口,當年賈船糧艘,匯集于此,每于日落前后,欸乃聲喧,晚船爭渡。”清末著名學者錢公來在《遼海小訓》中,重又記載“盛京八景”,史稱“新八景”。其中,仍保留“渾河晚渡”一景:“兩岸沙明一葦航,渡頭夕陽見牛羊。誰教附郭盤胡馬,遙望鄉關百感傷。”
“渾河晚渡”一景原址究竟在何處?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劉世英的《陪都紀略》“陪都城示意圖”上,不僅標明了當年“陪都”(沈陽)的八門、八關,沈城周邊寺廟、橋梁、村屯等,還標明了渾河“十里碼頭”的具體位置。有關專家認為,“盛京八景”中的“渾河晚渡”一景,特指“十里碼頭”(羅士圈碼頭),即如今和平區“羅士圈生態公園”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