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注歷史和工業文化
不少老年讀者對用雕塑藝術再現沈陽老工業基地及其歷史沿革情有獨鐘。
退休教師張先生最近經常去中山廣場散步。張先生認為,沈陽本身是座很有文化內涵的城市,清朝歷史文化、新中國工業文化都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讀者丁瑞芳說,沈陽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機器和工人是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影子。李解放認為,沈陽有很多科研所,共和國最先進的戰機和航空母艦里面都有沈陽人的身影。我們要用雕塑這種藝術形式再現這些人和他們取得的功績。
2
普通人的生活和形象最美
對于沈陽新的城市雕塑,王麗紅女士的觀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讀者。她認為,城市雕塑應考慮大眾審美需求。她告訴記者,她非常喜歡皇姑區的《秧歌神韻》、市圖書館前的《十強賽紀念》,原因就是這些作品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形象,使人感受到雕塑人物的精神,激發起心底的那份激情和溫柔。
和王女士一樣,在銀行工作的張潔女士說,把雕塑放在街頭展出,是讓藝術回歸大眾的一種展示形式,更重要的是讓作品回歸大眾,讓大眾看懂。
3
推崇科技、新潮和時尚
“海歸”趙野說,有關部門應該考慮風動雕塑。目前,這種形式在國外很流行,雕塑平常是一種造型,風動時就有變化,這種雕塑很科技很新潮。
一位魯美學生對記者說,偉大的雕塑如羅丹的《思想者》,中國的龍門、敦煌石窟都說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造型,風格多樣才有看頭。
作為一位崇尚時尚的年輕人,李玟說,這次沈陽新建的雕塑基本集中在沈陽最時尚的地區,無論是渾南還是金廊,都是以年輕人為主,時尚是他們最喜歡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