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國北方稻蟹種養新技術研發中心”在遼寧盤錦市盤山縣掛牌成立。
9月26日,“中國北方稻蟹種養新技術研發中心”在遼寧盤錦市盤山縣掛牌成立。
9月26日,“中國北方稻蟹種養新技術研發中心”在遼寧盤錦市盤山縣掛牌成立。
該中心由上海海洋大學、遼寧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和盤山縣人民政府聯合建立,依托在盤山縣胡家鎮建立的2000畝養殖基地開展“稻田養蟹”技術研發和實踐。
盤山縣境內河渠縱橫交錯,坑塘星羅棋布,為發展河蟹養殖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目前,全縣河蟹養殖規模達到80萬畝,產量3萬噸,從業人員7.8萬人,是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授名的“河蟹產業第一縣”。
不僅如此,盤山縣在發展河蟹養殖產業的過程中,依靠技術力量,開創性地走出了“盤山模式”。
“盤山模式”是一種“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三收”的高效立體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據專家介紹,水稻種植采用大壟雙行、邊行加密、測土施肥、生物防蟲害等技術方法,實現了水稻種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使養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減少,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既保證了水稻產量,又生產出優質稻米;河蟹養殖采用早暫養、早投餌、早入養殖田,河蟹既清除稻田雜草,預防水稻蟲害,糞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通過加大田間工程、稀放精養、測水調控、生態防病等技術措施,不僅提高了河蟹養殖規格,又保證了河蟹質量安全。稻田埝埂上再種上大豆,稻、蟹、豆三位一體,并存共生,組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復合生態系統,使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方志申是稻田養蟹的受益者。今年6月他在承包的2000畝稻田中下了12000只蟹苗。“現在就開始賣了。產量是原來葦田養蟹的10倍,預計能近10萬斤。一畝可以增加凈利潤1000元左右呢,這還沒算上每畝700元左右的水稻收入,”方開心地說。
“‘盤山模式’實現了傳統化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名副其實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產業,”農業部首席水產專家王武表示,
盤山縣長楊斌表示,研發中心的成立就是為了讓“盤山模式”走得更遠更好,為稻田養蟹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也讓這種模式更好地推廣到廣大蟹農中去。
據介紹,研發中心將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示范和推廣相結合,實行企業生產經營,科研院所技術支撐,各級政府支持的集科研、種植、養殖、服務、銷售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開發與創新稻蟹種養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培養有實踐經驗的專職稻蟹種養科技指導員,吸引各地參觀學習和培訓,向北方水稻主產區培養和輸出技術人才,形成全國性的稻蟹種養新技術推廣網絡體系。
目前,“盤山模式”已在遼寧省乃至全國實現了有效輻射。臺安縣、新民縣、遼陽縣及沈陽市等遼寧省縣市,吉林省的九臺市,內蒙古通遼市,黑龍江的佳木斯市,及新疆、寧夏等20余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十多個稻田蟹養殖示范試點。全國推廣面積達到了130多萬畝。
來源: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記者 吳勇 劉策)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