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聯歡活動中的文藝表演
民族大聯歡活動中的文藝表演
辦一屆熱烈隆重、特色濃郁、團結和諧的盛會——這是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代表貴州許下的莊重承諾。在第九屆民族運動會即將閉幕之際,貴州用實際行動兌現了承諾。而在其中展示出的熱烈的民風,多彩的文化,團結的氣氛和向上的發展精神,給觀眾留下了神秘和驚嘆。在民族運動會背后,中國日報記者走進東道主、深入東道主,為你揭秘一個多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的貴州。
和諧樣本
第九屆民族運動會前夕,農歷七月初七,貴州龍里孔雀寨:青山滿目嬌翠欲滴,情歌聲聲婉轉悠揚。
這是龍里縣羊場鎮孔雀寨布依族傳統的節日“七月七”。
這原本是布依族的節日,可村寨周圍各民族的人都到了,并用對歌、斗牛等形式一道歡慶“七月七”。
“ 寨子里有布依族、苗族和漢族,大家互幫互助,一道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當地布依族大爺劉貴林說,這沒什么好奇怪的,在當地,不管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各個民族的同胞都會主動積極參與。
再往前推幾天,農歷六月二十四,是水城縣玉舍彝族火把節。
這是一個更大型、更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整個水城縣的彝族同胞之外,還有從全縣各地趕來參加的各個民族同胞。
在民族文化研究專家、中央民族大學劉貴教授眼里,這是一次團結和諧的盛會。
“附近各縣的彝族同胞,都要趕到水城縣玉舍鎮的彝人廣場舉行各項慶祝活動。附近的漢,苗,布依同胞也紛紛前往參與,人數常達數萬之眾。”劉貴說,熱情的彝胞在廣場上準備了咂缶酒,各路來賓飲酒進入廣場后,就成了“自家人”,自然的融入了活動和氣氛中。
“最為難得的是,來參與的各個民族都是自發的,根本不需要活動方發出邀請。”劉貴感嘆,像玉舍彝族火把節這種既能保持民族文化傳統,又能讓各民族自發參與的活動,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見。
在貴州,這只是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一個縮影。
以苗族和侗族為主要民族的黔東南自治州,每當舉辦苗族或者侗族的文化活動時,全省的其他民族同胞也會前往參加。
“不管是別人走進來,還是我們走出去,黔東南都緊緊地和全省各族人民團結在了一起。”黔東南民宗委副調研員楊再良說:“開幕式上貴州團千余人的表演隊伍,從服裝到銀飾再到表演都有黔東南的影子,尤其是銀飾,都是出自我們黔東南的能工巧匠之手。”
楊再良說,開幕式的成功,讓無數人稱贊貴州的變化、貴州的精彩,更對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這說明,保護和傳承好自身民族的文化很重要,但團結其他民族,讓各民族的文化和經濟共同發展,更為重要。”楊再良說,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黔東南,不僅僅是將過去自娛自樂的“玩意”拿出來和大眾分享,考慮到與現代社會、國際都市的接軌,黔東南也用一種別樣的方式進行了一種“混搭”,保護自身文化的同時,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加強對外交流和交往。
其實,貴州各個民族和諧、團結相處,共同發展,歷史悠久。
翻開歷史,貴州是最早納入中央版圖的民族地區。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秦開五尺道,“諸小國頗置吏焉”,揭開了中央王朝轄及貴州的序幕。
同時,貴州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高度一致。明朝時,貴州最大土司靄翠逝世后,代行權力的妻子奢香夫人,始終同明王朝中央保持一致,成為維護祖國一統、民族團結的典型范例。
而新中國的貴州民族團結,則可以追溯到紅軍長征時期。
長征過程中,紅軍與貴州少數民族群眾的動人故事不勝枚舉,1934年7月,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建立黔東特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通過了《關于苗族問題的決議》。1936年初,紅二、六軍團轉戰黔西北時,王震親自組建了苗族獨立團。
到了1948年至1949年間,地下黨于貴州邊境民族地區組建羅盤支隊、威寧游擊團、松桃苗民游擊隊等開展武裝斗爭,配合解放大軍迎接貴州的解放。
源遠流長的貴州民族團結猶如一部民族團結的史詩,為貴州的民族團結打下了堅實的歷史根脈和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