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做好教材開發,提煉創業經驗。通過對先導團成員的經驗、智慧、潛能和意志品質進行規律性的提煉開發,為每個先導團成員整理500字左右的簡介和3000字左右的典型材料,幫助先導團成員整理宣講自身思想轉變、思路拓寬和產業發展的典型經驗,形成具有推廣價值和借鑒意義的事跡材料、專題片、教學課件和文字講稿,挖掘提煉典型,用身邊的典型激勵人、啟發人,調動農牧民創業的主觀能動性,帶動當地,輻射周邊。文字講稿的撰寫,注重探尋先導團成員本人的思想成長軌跡,把握切入點,找出閃光點,突出個性化。同時,組織電視臺、黨員電教中心等單位的專業人員圍繞先導團成員的文字講稿,結合新時期黨建工作的主題,對先導團成員思想素質提升、主導產業發展、村容村貌變化、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等各方面拍攝成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專題片。在此基礎上,對先導團成員的宣講活動全程錄像,編輯制作成教學課件,更好地為新農村、新牧區、新林區建設服務。
3、經常宣講培訓,傳播創業理念。適應農牧民求發展、盼致富的愿望,以“培育新農牧民、建設新農村”為目標,結合實施農村黨員干部素質教育提升工程和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程,充分整合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成人技術教育學校、農函大、農廣校、農技推廣中心等培訓資源,發揮先導團的作用,經常組織“創業先導團”深入各地巡回宣講,發揮先導團成員言傳身教的作用,激發農牧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宣講方式上,大力推廣群眾喜聞樂見的現場問答互動、農家課堂參觀等方式,開展菜單式、帶動式、會診式和聯動式宣講,加強案例和實踐性教學指導,組織先導團成員面對面進行交流,手把手的傳授技術,使農牧民在學中做,做中學,實現“培訓一批人才、推廣一項技術、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根據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素質、產業基礎,區分對象開展梯次培訓,對村干部主要進行創業技能培訓,對合作組織負責人、“田秀才”、“土專家”、種養殖能手主要進行市場經濟前瞻性培訓,對普通農牧民主要進行生產實用技能培訓,逐步建立覆蓋廣泛的技術培訓推廣長效機制,實現每戶有1名掌握2至3項農業實用技術的“明白人”;使村干部拓寬致富思路,提高管理水平,當好“領路人”;讓“田秀才”、“土專家”、“小能人”學好新技術、新本領,做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第一人”。
4、積極輻射幫帶,強化創業引領。一是強化先導團成員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他們把自已致富與群眾致富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與農牧民群眾的關系,讓他們通過示范引導、合理經營、服務拉動等多種形式帶動農戶,并在帶動中強化自身,以實現先導團成員與帶動戶的“雙贏”。二是結合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呼黨發(2010)2號]文件要求,發揮好先導團成員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鼓勵他們帶頭領辦、創辦各類農牧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更多的農牧民參與到產業化組織中來。在此基礎上,優選一批輻射影響大、帶富能力強、產業前景好的創業項目和產業協會,建立農牧民創業孵化基地,通過協會的作用“造艦出海”,提高對廣大農戶的帶動能力。三是借助網絡優勢,開通在線服務專線,搭建網上互動平臺,隨時解答農牧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信息難題。四是開展技術示范,以先導團成員教學示范基地為依托,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傳播新理念。同時,引導先導團成員采取技術示范、咨詢服務、現場實踐等形式,幫助農牧民選準致富項目、實施創業跟蹤服務,以先導團的示范作用,引導農牧民改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五是開展“手拉手”活動,將先導團成員和全市784個嘎查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結成對子,帶動與整合更寬領域的經濟社會資源,采取“跨村任職、以強帶弱、優勢互補、聯合協作”等有效形式,在廣大農牧林區“植入創業基因、點燃致富火種”,真正實現創業先導團的“裂變效應”。六是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揮能人的品牌效應,引進項目,爭取資金,使先導團成員的“雙帶”本領在整合生產要素的過程中,在更廣泛的范圍得到充分發揮。
5、給予政策扶助,加快創業步伐。市委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協調相關部門,制定實施城鄉統籌的創業扶持政策,對有志創業的農牧民,在創業資金、項目、政策上給予優先扶持,帶動更多的農牧民群眾發展自己的經濟實體,并把建立扶持機制與各包扶單位、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緊密結合,逐步形成一條符合我市實際的能人隊伍培育機制。同時要求各旗市區、各部門充分發揮本地區、本部門優勢,積極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在農牧業綜合開發項目、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公路建設、草畜項目、農資信貸、扶貧開發、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農村財政等方面加強政策傾斜,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先導團成員主導產業的做大做強,加強項目和資金的捆綁使用,通過合力包扶的形式,深入推進工作的開展,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明顯成效。在此基礎上,積極動員各類企業與先導團成員所在農村牧區開展共建活動,力爭使每個先導團成員所在的村、嘎查都有企業聯系,嘎查、村通過以土地草場入股、建立生產基地等形式,主動與企業取得聯系,加強溝通,共同發展,實現“共贏”。
6、建立長效機制,提供創業保障。組建“創業先導團”,開展創業致富行動,是一項長期的富民工程,市委將不斷探索完善開展此項活動的長效機制,確保活動扎實推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一是建立工作推進長效機制,市委及各旗市區創業先導團活動領導小組將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專題研究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全市先導團黨總支、黨支部將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積極組織先導團成員開展各項活動,交流心得,開辦“論壇”,凝聚人心。二是建立人才培訓長效機制,整合組織、人事、農業、科技、財政等部門的資源,將“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用于農牧民培訓的項目資金整合起來,集中用于農村牧區實用人才的培育。三是建立組織保障長效機制,圍繞城鄉共建,優化創新黨的組織設置模式,大力推行“協會支部”、“專業合作組織支部”、“村企聯建”、“村居聯建”、“村村聯建”及在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等模式,促進農村牧區基層黨組織與各類農村專業經濟組織等載體相融互動,實現城鄉連接,構建起與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的基層組織體系。四是建立聯系幫扶長效機制,每位先導團成員負責對接1-5名致富帶頭人、科技示范戶等,確保先導團成員及其所對接的帶頭人或示范戶能夠進一步覆蓋各村,并發揮好“能人”效應和引領作用,不斷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五是建立政策扶持長效機制,要編制項目,建立項目儲備庫,整合政策性資金項目,為農牧民創業提供政策扶持。
7、加強宣傳報道,營造創業氛圍。一是抓好新聞媒體宣傳。充分發揮好各級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強與上級新聞媒體的聯系與溝通,建立良好融洽的互動合作關系和順暢的信息渠道,切實抓好宣傳工作。同時,在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站等媒體上開辦專欄,為活動開展營造良好氛圍。二是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充分利用市、旗(市區)兩級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網站和遠程教育網站,開辟“呼倫貝爾市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活動專欄,宣傳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帶動作用,把宣講人員的文字講稿、宣講課件納入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庫,探索網上直播、課件點播、衛星下載、光盤播放等多元培訓模式,實現對農牧民的全覆蓋,讓群眾通過網絡學習先進經驗,開拓創業思路,建立永久開放的培訓平臺。三是做好信息編發工作。對先導團活動進展情況、主要成效和好經驗、好做法及時進行總結,并做好信息編發工作,為領導決策、掌握動態做好服務。
五、相關資料附錄
1、內蒙古呼倫貝爾“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引領農牧區科學發展(人民網學習與實踐科學發展觀官方網站2009年11月16日)
2、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組建創業先導團 培養致富領頭雁(人民日報2009年12月18日3版)
3、內蒙古呼倫貝爾:“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帶領農牧民致富(人民網學習與實踐科學發展觀官方網站2009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