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順差下的“雙失衡”
1994年至2005年,“中國制造”為中國帶來了長達11年的國際貿易順差。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1至8月我國進出口累計順差已經增大到946.6億美元。
匯豐銀行的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中國巨額貿易順差從根本上反映了全球制造業持續向中國轉移。對此,學者們并不樂觀,因為巨額順差已經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外部經濟和內部經濟雙失衡。
“外部失衡表現為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內部失衡表現在儲蓄率過高、消費不足和投資低效。”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說。
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進出口總額和GDP之比)達到60%,2005年達到64%,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使得我國產品供給結構受國際需求和國際分工約束較大:一方面中國經濟更容易受到外部沖擊,另一方面過多投資進入加工貿易部門,導致產品結構長期保留在中低端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密集型。
進一步看,“雙順差”帶來了長期的產能結構過剩和儲蓄過剩:國內需求難以啟動;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又將繼續增大央行因對沖外匯占款而投放的基礎貨幣,目前我國外匯占款達到央行基礎貨幣投放量的60%,這將導致流動性進一步過剩,助長了銀行信貸的沖動,固定資產投資加快,導致產能過剩。同時,追求加工貿易出口還加劇了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
“巨額順差呈現剛性,這是由我國的經濟結構決定的。”何帆說。在他看來,順差的擴大還將繼續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制造”的多重考驗
國際貿易摩擦升級、國際采購條件變更及人民幣升值壓力都在考驗“中國制造”的承受力。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副局長李成鋼日前指出,中國今年外貿依然強勁增長,全年貿易順差有望突破1200億美元,以及多哈回合談判剛被宣布無限期中止,貿易自由化遭遇重大挫折,這些因素將使中國在今后一兩年面臨著比現在更為嚴峻的貿易摩擦。
中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根本原因在于國際產業轉移所形成的“美歐消費、亞洲加工”的全球貿易格局,短期內迅速調整、實現貿易平衡的難度很大。
“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將會導致中國對歐美出口競爭力下降,亞洲幾個經濟體有可能再次將部分產業往東南亞轉移,而且越南、老撾、印尼等在勞動力成本上有相對優勢。但是,目前與歐美順差的格局暫時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貿易摩擦也依然隨之存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非部副主任宋志勇說。
中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全球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去年,全球共采取反傾銷措施131起,其中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有40起。自中國入世至今年6月底,共有32個國家或地區針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措施調查288起,涉案金額71億美元。李成鋼談道,除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反壟斷、337知識產權調查等這些常規武器外,各種隱蔽性強的技術性壁壘、綠色壁壘也在不斷出現,這有可能對“中國制造”更具有殺傷力。此外,貿易摩擦正由企業微觀層面向宏觀體制、制度層面延伸,例如歐美在人民幣匯率、勞工權利等方面向中國施壓。這一方面增加了中國應對的難度,另一方面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亟待轉變。
自去年7月人民幣匯改一次性升值2%以來,人民幣在13個月里的累計升值幅度為2%。月均升值僅13個點左右,月均升值幅度為0.15%。隨著貿易順差拉大,人民幣依然存在升值的壓力,美國和歐盟就此不時向中國政府施壓,這對中國出口企業形成很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