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成本進入加速上升期
2004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大幅上升不斷壓縮“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目前,以“中國制造”主要基地珠三角為例,該地區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獲得的平均利潤率在3%~5%左右。丁力預計成本大幅上升將使企業利潤空間在3~5年內消耗殆盡。
“塑料的價格連年來大幅上漲,目前的價格上漲了1萬多元/噸,比去年又將近翻了一倍,但我們玩具出口價格上漲大約只有5%,企業陷入了生存危機。”東莞一家玩具企業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大吐苦水。
國際油價從2004年由年初30美元/桶飆升至2006年上半年73美元/桶,對珠三角用油或石油副產品較多的陶瓷、建材、服裝、玩具等行業帶來很大困難;除石油外,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也呈大幅上升態勢,據IMF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一季度非能源初級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4.4%,而鋁、銅、鋅價格漲幅分別高達27.5%、51.2%和70.5%。
土地和環保成本也呈現上漲趨勢。企業要加大在治理廢氣、污水和廢料等方面的支出。此外,勞動力成本也在大幅增加。為緩解2003年以來珠三角各地嚴重的民工荒現象,2006年9月1日開始廣東各地已經實施了省政府新頒布的最低工資標準。根據該標準,各地市最低工資的平均漲幅超過18%,而深圳實施全國最高的最低工資標準810元/月,與此同時,位于長三角的上海、浙江和江蘇也不甘落后地將最低工資標準平均上浮了10%左右。
“這表明‘中國制造’的成本進入了加速上升期。”丁力說。
“中國制造”將何去何從?
隨著印度經濟發展重點從服務業向制造業轉移,2005年超過2/3的外國投資進入了印度制造業。2006財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印度制造業增長率達到10年來的最高紀錄11.2%。
盡管在制造業產業規模上落后于中國,但是印度制造業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中國;而據一些學者推算,若干年后印度的壯年勞動力數量將超過中國,20年后“中國制造”或被“印度制造”所取代;但考慮到印度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只有中國的1/7,欠缺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對國內產業的過分保護,這個目標可能被延緩。
瑞典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博爾耶·瑞辛格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曾表示:中國內地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完整的產業鏈,使包括宜家在內的瑞典企業更愿意在中國選擇代工廠。
學者們擔心的問題是,如果生產成本的過快增長,就可能抵消勞動生產率的優越性,畢竟越南的平均工資為35~45美元,合人民幣400元左右,大約是廣東省的1/2。
根據日本經濟學家青木昌彥的說法,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利潤將沿著產業鏈流向上游的標準制定者;自主品牌和研發能力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的生產模式和利潤分配格局已經形成:美日歐國際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掌握著渠道、品牌和標準。他們擁有最高的定價權,享受豐厚的利潤;產業鏈的中端,日本、東南亞等地掌握研發力量,擁有較強的討價還價的能力,并賺取研發費用;產業鏈的低端,中國企業利用生產要素廉價的比較優勢賺取加工費用。
“在經濟一體化下,中國代工企業已經不能被稱為‘世界工廠’,而僅僅是一個制造車間。”丁力說。
丁力認為中國企業要想獲得“話語權”,只能向產業鏈的上游走,獲取自主品牌和研發能力。“毫無疑問,難度會大于中國以往任何一次產業升級。”他說,“這將是‘中國制造’一次驚險的飛躍”。
來源:中國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