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區域性組織,如TPP等越來越多,WTO與中國當年入世時的期待相比是否正在變小?
屠新泉:我想這個問題對其他國家而言,影響是有,但是對中國來說,區域性組織的發展對中國在WTO中的影響不大。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中國當初加入WTO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入世承諾,進一步開放的空間很小,增加量也很有限。日前,WTO發布了關于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力報告,認為FTA對WTO的影響不大,因為本身在WTO框架內,各國的關稅已經很低。另外,一些制度性的、政策性的問題需要在多邊的框架下進行探討,FTA的談判成員較少,就無力解決一些政策性的問題。
梅新育:作為一個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遍及全球的國家,中國的最大利益仍然在于世貿組織所代表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努力推動這個多邊貿易體系健康、平穩前行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目前在區域、雙邊機制上的投入與其說是代表了我國貿易政策的主流,不如說是為了推動多邊機制進步所作的側面努力。
7 中國入世紅利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還會有嗎?
張燕生:中國入世的紅利,實際是改革的紅利。我們入世十年,按照國際規則改革。今后會不會有紅利,在于是否會堅持改革開放。但是,我們要看到加入WTO后,國際通行的規則并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實際上這些國際規則很多還由發達國家制定和左右,這些規則處處維護著他們的利益。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并沒有重視世界窮國,并沒有解決發展的問題。
屠新泉:認為中國入世紅利已經基本完結的觀點有一定道理,因為開放與發展也是有階段性的。WTO帶給中國的更多在于兩個方面:競爭推動效率的提高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沒有競爭,中國的汽車價格能下降這么快?另一方面,市場化程度加深,開放促進改革,中國推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促進民營經濟和外資企業的發展,更進一步完善了經濟體制。
現在開放和改革相比前幾年有減速的跡象。減速有合理的一面,不過,速度可以降,但不能停,不能調轉方向。深入改革才有繼續獲得紅利的可能。
8 俄羅斯入世在即,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屠新泉:我個人對俄羅斯入世后對中國的影響持觀望態度,因為它國內的政策即使入世后可能調整也不多。中俄雖然面臨一些共同利益,中俄貿易也有望因WTO規則肅清“灰色清關”等非法貿易,但中俄之間的貿易結構仍然存在問題。俄羅斯入世后,會不會和印度、巴西團結起來,對中國的制成品市場形成壓力?也是有可能的。
9 下一個十年,中國在WTO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屠新泉:中國在WTO今后的路途,需要一個總體設計,不能再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整體上還是被動反應促改革,應考慮內生改革動力。我們要思考,采取哪些措施推動開放?是否可以繼續擴大開放?國有企業要不要那么大的控制力?……這些都是我們接下來要主要思考的問題。
張燕生:未來十年,中國在WTO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更具有挑戰性。中國能否堅持十二五規劃提出的轉變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進行科學發展?中國是大國,像美國人講的“大象”,大象不能躲在螞蟻之后。中國如何在貿易、金融、國際社會、貨幣等方面的改革和治理中發揮更積極作用?
龔紅柳:從爭端解決的角度來說,中國仍將是被訴的重點目標,不過密集度未必會一路攀升,而會有起有伏。但至于中國在WTO中的起訴,我預測中國除了保留在貿易救濟領域維護自己的利益外,可能應該會嘗試在別的貿易領域運用WTO規則保護自己進行維權,并且會運用的越來越自如。
10 中國在WTO的訴訟中敗多勝少,這是否與中國在WTO中的地位和話語權有關?未來是否能進一步提升話語權?
龔紅柳:中國在爭端解決中正處于崛起之勢,地位并沒有問題。因為中國不僅所涉WTO案件的數量在激增,而且“大要案”很多,深刻影響著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目前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把這一客觀上的優勢轉為我們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上的主觀能動性上的優勢。這當中包括需要運用一定的法律技巧的掌握、進行戰略布局的意識和能力等。
國內輿論上對WTO訴訟的結果都非常敏感,但在很多情況下,輸贏不能一言以概之。比如,中國的5個要求中有3個沒能得到支持,而少數訴求恰好是我們的核心利益所在,還能說我們輸了嗎?WTO訴訟本身不單純是法律的較量,摻雜著復雜的政經、外交因素,結果往往很難用輸贏概括定論。
屠新泉:其實我們的話語權非常高,但我們要想清楚究竟想說什么話。這與我們在WTO中的定位有關。WTO很多事務繞不開中國,比如多哈回合談判,其中主要討論到了制成品關稅減半問題,中國的態度就決定談判結果。但這些年下來,我們防衛性的角色比較多,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或者條件很少。雖然入世10年,中國也培養鍛煉了一批談判隊伍,不過在對外開放上,我們缺乏國內戰略協調,僅商務部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國各產業發展的全貌和需要,所以無法提出一些戰略性的要求,反而在貿易摩擦中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張燕生:我想,中國未來在WTO中的地位取決于中國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包括全球化人才戰略、對全球化的研究和對全球化議題的提出,只有這些方面能力得到提升,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話語權。記者金微、鄧亞君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