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速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讓大城市周郊自發誕生了一種微型的新經濟形式——農家樂,既滿足了城市人的閑暇需求,又促進了城市近遠郊農民的致富和發展。經過一段自發自覺的摸索后,各級地方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全國各地的農家樂項目雨后春筍般涌現。
但是,在擴張沖動背后,項目單一乏味、安全衛生條件差、破壞環境等問題也隨之而來。農家樂正陷入成長中的煩惱,發展瓶頸亟待破解。
今年4月,在美國紐約舉辦的第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成都農業主題旅游公園“花舞人間”獲得“全球低碳景區最佳范例”稱號。該項目位于成都郊縣新津,占地達3000畝,完全由民企華西希望集團投資興建,堪稱中國農業主題旅游項目的規模化樣本。
該項目的發起人是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陳育新,他探索的以民營企業牽頭,多種創新模式并存的升級版農家樂——“花舞人間”,或許能為當前的農家樂發展瓶頸提供一個解決思路。日前,中新網財經記者在“花舞人間”直面陳育新,談及他的詩意夢想和企業抱負,他說,“將來有一天,花舞人間或許會開遍北上廣等大都市周邊。”
傳統“農家樂”不樂?
“吃飯、釣魚、 打麻將”,一位消費者這樣形容都市周邊農家樂旅游。一些“農家樂”經營者往往將農家樂與農家飯混為一談,將精力都放在了提供農家飯,“農家樂”由此也陷入了低層次重復開發。令人擔憂的是,即便是這頓“農家飯”也正越來越受到游客的質疑。經營者到市場上買來普通食材冒充土產風味的現象正漸漸成為業內“潛規則”。曾在北京周邊縣當大學生村官的馬蕭蕭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記者采訪時笑言,“在旺季,一戶農家樂多的時候要接待7、8批游客,哪兒來那么多柴雞蛋?再多的土雞也生不過來。”一些游客也抱怨“早上開車上山,運送雞鴨蔬果的面的把山路都堵住了,傍晚吃飯,老板端上一盤盤菜,說是山里的野味。”
游客擔心的,還有農家樂飯菜的衛生問題。近幾年,農家樂食品安全事件頻現報端,去年10月,四川崇州一家農家樂在承辦婚宴時,因食物不衛生導致396人進入醫院接受治療。更重要的是,一些農家樂項目正在對本就脆弱的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據媒體披露,農家樂產生的生活污染已成為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源頭之一。
規模化、市場化或成出路
農家樂亂象,不能不說與其當前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有關。小本經營下,服務質量很難有更大提高。而一旦競爭加劇,農民只能壓價搶客,而低價帶來的只能是更差的服務,形成惡性循環。盡管有地方政府政績沖動下的大力扶持,但今天各地的農家樂已遠稱不上“方興未艾”。
一些地方也已敏銳地覺察到了農家樂的這一發展瓶頸。并嘗試引導農家主題旅游走規模化、市場化道路。山東濟南推出農家樂評星計劃,除了為游客提供農家風情旅游外,還將農作物生產與農業旅游相結合,在衛生安全、住宿環境等進行評比打分。
武漢也為農家樂探索星級發展模式。目前,武漢市共有119家鄉村休閑游山莊、農家樂及休閑農舍通過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去年全市鄉村休閑游綜合收入達19億元,接待游客127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