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舞人間模式破題“農家樂”瓶頸
地方政府主導易流于急功近利,農民自發組織又流于散亂。
陳育新認為,企業主導下的農業旅游,正好可以彌補上述兩者的缺陷。一方面,企業有足夠的資金來提升項目規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企業也有足夠的耐心做長線。“好的主題旅游公園都是企業做的,而不是政府。”陳育新說。“(開始)我們企業很多高層都對我說不合算,如果拿這部分資金拿去做房地產開發,錢還來得快些。但我相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出來玩的人會越來越多,這類項目前景還是很好的。”
事實證明,陳育新是對的。這個航母級的“農家樂”并未如一些人擔憂的那樣草草收場,相反還門庭若市,大受歡迎。不但在國際上獲得“全球低碳景區最佳范例”的榮譽,其經營模式亦為業內矚目,為瓶頸中的城市周邊旅游業樹立了尋求突破的樣本。
模式一:更高品質的服務。在花舞人間園區,除了踏青、賞花、吃河鮮等“傳統”農家樂項目外,還擁有星級酒店、娛樂健身場所等。游客即便身在野外,生活品質仍不低于城市,在食品衛生、人身安全等方面都有保障。花舞人間的不少細節,都體現極強的服務意識。例如女洗手間數量比例相對男洗手間的提高等,“將來我們將來還要設計母嬰室,讓那些因為孩子年紀太小,被拖在家里不能出來的女性也能來。”陳育新不無驕傲地說。
模式二:項目設計與環境保護相結合。花舞人間景區內的景觀“順勢而為”,除大量保留原有野生植被外,人工栽培的植物多選用本地品種,既降低了維護成本,又保護了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我的家鄉就在新津,也許是家鄉情結的緣故,我想通過這么一個項目將這塊水土保護起來,如果我們不做花舞人間,這里不知會開發成什么樣子。”陳育新說。
模式三:全低碳化設計。園區景點大量應用低碳設計,光相關專利技術就有28項。工作人員介紹,低碳化其實是被高成本逼出來的,如果所有景點采用電能,一年將花費292000度電。為實現“不用電”的目標,園區設計大量需要游人手動參與的游玩項目,既可節能,又吸引了游客的興趣。“比如我們設計的手搖渡船,用一個手搖的小轉盤代替櫓或槳,幾乎每個孩子見了都要占住玩半天,甚至許多大人也很喜歡。”陳育新說。
模式四:農業生產與農業旅游相結合。花舞人間種植60余種杜鵑花,幾乎囊括所有杜鵑花品種。每年春天,“花舞人間”都以舉辦“成都市杜鵑花節”的形式吸引游客。僅在2010年,杜鵑花節就為景區吸引了50萬人次游客。
“花舞人間”還與當地農民合作開展農業種植,農民可以在其農博園內打工、拿工資,也可以從事相關的第三產業,如服務、餐飲等。并在果蔬栽培、收貯、營銷等方面對農民提供培訓。這種集旅游經營、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為一體的農業旅游形式,得到了官方認可。該項目相繼被列為成都市城鄉協調發展科技專項重點項目和建設新農村省級示范企業。
四種創新模式,讓花舞人間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是成都周邊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盡管如此,陳育新亦坦言,想要贏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這個項目需要5到8年才能收回成本,一般的企業承受不來。”陳育新說。
對于花舞人間模式的推廣,陳育新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農業旅游項目規模化、市場化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一些高層都在北京上海跑,找合適的地方。這種模式,完全可以做成一個事業。如果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有適當的地方,肯定會非常火。畢竟這些大城的消費力、人口都很多”。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