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成都翻開了交通道路史上全新的一頁——全國首個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統“雙快”合一的城市道路,由圖紙化為現實。全長28公里的二環快速路上,公交車擁有獨立的專用通道,在沒有交通信號燈的獨立運行體系中實現快速準點。
20天來,這條路,將成都市民的生活、工作串聯在一起,快速便捷、成效立顯——高峰時段平均1.5分鐘發一趟車,平峰時段為4-6分鐘;平均運營速度達每小時27公里,比普通公交運營速度快1倍;全天總班次近1000班,每天20萬人次乘坐,是原二環路環線公交日客流量的兩倍。至今,已有超過370萬人次乘坐二環快速公交出行。
統計數據,是檢驗工作的標準;群眾聲音,是評判事物的標桿。通過這兩者,20年前修建二環路時的欣喜,在400個日夜的“陣痛”后再次重現,“二環情懷”持續發酵。
情懷的背后,凝聚的是市委、市政府對于“公交優先”的深刻理解:公交優先,就是百姓優先;發展公交,就是發展民生。踐行“五大興市戰略”,著力“交通先行”,成都正在加快構建“多形態、大容量、無縫化”的立體公交系統,探索特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環情懷,并非一種情緒的宣泄,也不是一個情結的醞釀,它是面對1400萬市民民生的情之所系,更是對百姓衣食住行深切關注的“民生情懷”。
便捷的新體驗
5月31日,二環路快速路通車后的第二天,“兩快兩射”工程的主角閃亮登場——清晨6點,第一輛快速公交準時從雙橋子北站駛出。
“我來親身感受一下快速公交到底有多快。”作為二環路快速公交的第一位乘客,毛大爺下車后連聲贊嘆:“果然快!”原本需要40分鐘的路程,乘坐快速公交只用了20分鐘。
“乘坐流程很方便,既可自助買票也可人工售票,用公交IC卡更方便。”
“平均1分多鐘就過一個站,比普通公交車快多了,就像地面的地鐵一樣!”
……
時間節約一半,快速公交快在哪里?在運行20天后,市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根據運行情況總結出看似簡單的原委——封閉運行,沒有干擾;沒有紅綠燈等待時間,暢通無阻;高峰時段1.5分鐘發車,平峰時段4-6分鐘。
方便與否,乘客最權威——在試運行的11天里,快速公交免費對乘客開放,日均載客量已達20萬人次,是原二環路環線公交日客流量的兩倍。
快速公交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成功之處無疑就是“便民”。
和其他城市相比,成都的快速公交是在既有線路基礎上開行的。“它取代了二環路原有的兩條環形線路,而這兩條線路都是月載客量超百萬人次的大線。”為了更好服務市民,從試運營起,市公交集團就派出了由600余人組成的專門服務團隊;快速公交線路也配車140臺,每日安排發班1000班。此是其一。
便民二,通過優化公交線路和調整公交站點,快速公交與地鐵換乘,乘客換乘所需要步行的距離不超過150米;而快速公交更與長途客運站接駁,有直達線路抵達市外各地。
便民三,圍繞二環路周邊,新開行18條微循環公交線路,可以十分便捷迅速地將在二環路周邊居住的乘客擺渡到快速公交上。
便民之外,還有利民。為配合緩堵保暢工程建設,成都公交不僅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里陸續開行了44條免費公交線路,在“雙快”建成后,快速公交票價體系的出爐則很好地讓利于民——采用現有常規公交票價體系,全程普票2元一票制,刷卡5折并享受2小時免費換乘3次的優惠。低廉的公交出行成本,不僅是民生大事,更是二環快速公交成功的另一大主因。
決策的硬底氣
5月23日,在新二環正式通車前夕,上百名市民代表坐上了首班快速公交,率先嘗了一把鮮。
便捷、漂亮、大氣、專業……一連串感嘆詞后,是市民們“道路通暢了”的歡欣和喜悅。乘車跑完新二環后,談起20年前二環新建、2小時才騎完一圈的經歷,83歲的馬從周大爺感慨萬分:“有了快速路,成都‘變小’了!”
這一天,距離二環路快速路、快速公交“雙快”主體工程動工,不足400天。
彼時,二環“雙快”改造在爭論聲中起步;今日,新二環用通達、快捷,回答了種種質疑,回應了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的期盼。
為什么要進行二環路改造?從兩組數據不僅可以看出成都實施“交通先行”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能看到對“交通先行”的緊迫民生需求——
成都是全國汽車保有量第二大城市,現在一年的新上牌汽車數量相當于12年前(2001年)的總和。2013年以來,每天新上牌汽車高達1851輛,哪怕是維持現有擁堵程度不變,僅僅是為了滿足新增車輛的道路通行能力,全市每天就需要新修雙向4車道的道路2.3公里,其中中心城區需要新修0.9公里。如果不修路,按現在的車輛增長速度,兩年零七個月后,所有車輛首尾相接,可以把中心城區道路全部排滿。
目前,成都中心城區的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的面積只有6公里左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不足10平方米,但每千人擁有車輛卻是118輛,加上近年來成都汽車增長比例是道路增長比例的3倍,交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成都的城市交通,已如“小馬拉大車”,不堪重負。
如果連百姓基本的出行需求都不能很好地滿足,談何“城市得科學發展,群眾得真切實惠”!
“必須堅持公交優先!”“公交優先,就是百姓優先!”
直面交通擁堵的現實,成都將“公共交通”擺上黨委、政府的決策臺,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進緩堵保暢,以解決日益突出的民生訴求。
決策并非空穴來風。2011年6月,上海交通專家組曾為成都交通擁堵開出藥方,認為“公共交通系統競爭力不夠”是突出矛盾,建議“盡快建成快速路網和快速公共交通系統等交通骨架設施”。
決策也非閉門造車。成都派出多個考察組到外地“取經”,上海的快車公交、廈門BRT高架讓人眼界大開,而這些城市已讓公交成為市民出行的首選。
經過詳細論證和測算,2012年1月,“兩快兩射”工程總體規劃建設方案獲得通過,二環路“雙快”改造方案由此浮出水面——全長28.3公里的二環路將在底層道路的基礎上整體高架,形成一條和二環路平行的、全程無紅綠燈的快速環線,47個進出口讓社會車輛可快速進出,智能管控也將在橋上車輛趨于飽和時通過采取關閉匝道和遠端分流,讓高架橋保持暢通。
同時,成都更開全國先河,把快速路和快速公交合二為一,在雙向6車道的高架橋上,為快速公交設置了兩條專用車道,不到一個小時就可跑完一圈二環,這效率,是目前二環路上普通公交的兩倍。好處遠不止這些,長遠來看,二環“雙快”還將帶來成都交通格局的再度優化。二環快速路將和其他出城射線相連,共同織成一張快速通達的路網;快速公交將實現和地鐵、常規公交的無縫換乘,提升成都的公交出行量和公交分擔率……
創新的發源地
短短20多天的運行,人們已經感受到了二環路13個月“陣痛”后的新生——雄渾的高架橋穿越城市上空,立交橋環島相交、橋匝相繞,底層道路平整嶄新,路中央綠意盎然……
新生的不僅僅是外觀,深遠的影響更來自內在的不斷創新。
全國首個“雙快”合一的道路出現在成都。
目前國內修建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的城市較多:廈門幾年前建成了全國首條全高架快速公交線路,上海市快速路建設也開始從中心城區向郊區縣輻射;但將“雙快”合二為一,共同架上高架橋的,成都開了全國先河。
創新來自對未來民眾出行的深層次思考——“構建二環‘雙快’的最大意義在于改變人們的出行結構。”全程參與二環路“雙快”規劃設計的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鐘強文說,二環路“雙快”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車道增加,它的核心是構建以輸送人流為主的快速公交系統,其次是構建滿足中長距離出行的機動車。
二環“雙快”的設計,不僅重點打造獨立的公交專用道,更充分考慮社會車輛的出行便捷。
創新來自對群眾公共服務需求的城市功能定位——二環“雙快”規劃設計了47處進出口,這些出入口把二環路周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如火車站、機場、商業區、醫院等聯系在一起。“我們希望未來二環快速路能實現‘上得來,跑得快,下得去’。”
可是,“一個圈”的新二環如何串聯起全成都?
創新更來自于對城市發展布局的長遠規劃——按現行規劃,共有19條道路與二環路相交,其中11條為快速路,8條為城市主干道。快速路與快速路銜接時盡可能選擇全互通立交,當橫向道路遭遇快速路則采用下穿隧道方式,而快速路與城市主干道的交通轉換就采用平交路口加平行匝道和定向匝道方式。“車輛通過這些轉換節點實現快速轉換,不會遭遇紅綠燈。”
林林總總,這樣的創新在二環“雙快”還有很多,但無一例外,每一種創新都充分體現出“城市得科學發展,群眾得真切實惠”。
一旦一種創新發源于“民生”,那就能具備最強的生命力,就能得到實踐最嚴格的檢驗。20多天來,平均每天1000班公交車、載著20萬人次在二環快速路上往返;更多社會車輛也依托新二環便捷地穿梭于城市各個角落,大大地節約了交通的時間成本。
這樣的創新還在延續!市規劃局市政處有關負責人就向記者表示,成都將在“十二五”期間爭取完成“三環十六射”的路網,今后市民進出城、在中心城區的交通轉換速度都會變得很快;目前正考慮向市民提供公共自行車系統,以解決群眾在交通過程中公交站點、地鐵站出站后所面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以此擴大公共交通的覆蓋率。
20多天的時間盡管不長,但一種強烈的民生情懷始終充斥這座城市,“交通先行”戰略的成都實踐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情懷還將持續,而成都在服務民生的道路上,努力和創新將永無止境。
實習編輯:段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