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干燒牛肉、山藥燉雞湯……馬年春節前夕,成都市郫縣三道堰鎮青杠樹村朱家墩安置點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剛剛搬進安置點的200多位村民每人出資80元擺起了“九大碗”,在新春的新居里喜迎充滿希望的新生活。
青杠樹村曾經是川西壩子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而如今,這里卻成了一幅環境優美、生活富足的十里長河風情畫卷。這是成都市首批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原則建設的新農村綜合體,與此同時,村里靠河的17畝集體建設用地將被“用活”,計劃今后與將引入的企業合股發展產業。
像青杠樹村這樣的新農村,在成都富饒的川西壩子上并不鮮見。而2013年3月,成都市公布《2013-2017年全市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工作方案》,更是為新時期的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工作提供了“路線圖”:成都將以更寬視野、更高層面、更大力度深入推進全市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工作,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著力打造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升級版。
發展和改革并舉,創新與惠民兼顧。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方法,關注并破解城市二元結構的謎局,這是成都的新使命。作為“國字號”試驗區,成都的改革正在由淺入深,向著經濟、社會、體制等全方位邁進。
創新
重點領域改革繼續深化
爆竹聲聲猶在耳畔,金堂縣竹篙鎮早已忙碌起來。
這個著名的勞務輸出大鎮,背起行囊外出的人已是越來越少。一條雙向6車道的柏油馬路,連接起金堂縣農產品精深加工園一期的100畝起步區工地,面積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在坡地上建起。廠房的土地,是該鎮紅觀音村和老虎寨村集體建設用地,“房東”,則是該村村民。
這一舉措,再次將曾經的“中國打工第一鎮”推向改革前沿。
竹篙的園區以吸引回鄉創業為主。操作上則是一次全面創新:紅觀音村和老虎寨村先是由村民自主實施土地綜合整治,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建設用地指標覆蓋的農用地,均以一定價格折資入股,引進社會資金共建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搭建了“產權入股,民主管理,公司運作,按股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按照“我出地,你建廠”的建設模式,占地70畝的一期標準化廠房主體基本建成,已達成意向性入園協議企業24家,簽訂入園協議企業10家,正式入園企業3家,協議引進資金4.01億元,已完成投資1.22億元。預計一期建成后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農民收益可達到4000元/畝。
竹篙鎮的創新是我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改革試點之一,解決了農民土地出讓難以長久持續分享土地經營收益的問題。而隨著統籌城鄉改革的深入,面對一些制度障礙和政策瓶頸,我市還在著力推進改革創新試點,劃定區域、封閉運行、先行先試,積極尋找改革切入點和突破口。
郫縣古城鎮則有了一次農民自主開發集體建設用地的生動實踐。為充分尊重產權持有人的自主權和發展權,指路村農民自主成立“郫縣指路集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按照自我融資、自我整理、自我建設、自我開發、自我收益的“五自”做法,人均自籌6.7萬元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政府不再插手整治的具體事務,僅做好規劃管理、監督和服務工作。在試點中,農民集體成為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施主體,社會資金、金融資金成為土地綜合整治的主要資金來源,推動了建設用地和建設用地指標價值顯化,農民自主自愿代替了行政命令,避免了“被上樓”、“被迫城鎮化”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