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新聞:
7月1日上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曾擔任壽光縣委書記和濰坊市市長的王伯祥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并接受了表彰。
1日晚7點,記者電話采訪了王伯祥。作為受表彰的50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之一,王伯祥談及自己接過獎狀和獎牌時的心情時,用了“非常激動”一詞。
“作為黨的干部,只要真辦了事,辦了真事,黨組織和群眾是不會忘記的。”王伯祥說,這是他從個人經歷中得出的真實感觸。他說,自己在壽光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但時間過去了20年,群眾一直沒有忘記,黨組織也給予了如此高的榮譽,這讓他非常感動。
“下午我參加小組座談,各位同志都表態,要做好本職工作,把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貫徹到實處。”王伯祥表示,對他個人而言,要認真學習講話精神,及時發揮余熱。
人物事跡:
王伯祥 實干留美名

王伯祥(右)在山東濰坊市都市農業示范區益民合作社向菜農了解蔬菜生產情況。
【閱讀提示】
他離任近20年,但老百姓依然清晰記得他穿布鞋卷褲腿,行走在田間地頭、盤坐在群眾炕頭的形象。他就是歷任山東省壽光縣縣委書記、濰坊市市長的王伯祥。
為農民趟出致富道路
1986年6月,43歲的王伯祥接任山東濰坊市壽光縣縣委書記時,壽光是拖后腿的窮縣。上任之初,他苦苦琢磨發展良策。鑒于壽光農民有種菜的傳統,而且鄰近勝利油田,蔬菜需求量大。王伯祥決定,把種植蔬菜作為壽光農民的致富之路。
為幫助運銷商及時掌握市場信息,王伯祥費盡周折,從當時全省僅有的6臺程控電話交換機指標中爭取到一臺。得益于王伯祥的大力推動,蔬菜種植在壽光發展迅速,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如今,壽光的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46萬個,成為壽光人的搖錢樹,壽光菜也揚名四海。
為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在壽光北部,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看到楊樹排成行,想起當年的王伯祥。”這是老百姓對王伯祥帶領群眾艱苦創業的傳頌。
壽光被穿城而過的彌河一分為二:壽南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宜耕耘播種;而背靠渤海的壽北,卻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不徹底改變鹽堿灘的落后面貌,壽南發展得再好,壽光也是富一半窮一半!”王伯祥決心向壽北鹽堿灘宣戰。
1987年10月,20萬人浩浩蕩蕩開進壽北,搭建窩棚,埋鍋造飯。決戰壽北的日子里,王伯祥把鋪蓋搬到工地,在一個草棚里設立指揮部,卷著褲腿,穿著解放鞋,跟農民工一個鍋里摸勺子,一樣推車挑擔,一呆就是45天。縣委11名常委,9名住在工地上。在連天暴風雪中,在數次大風暴的襲擊中,干部與群眾一起風餐露宿,同舟共濟。
如今的壽北,60萬畝鹽堿地全部變成高標準的條臺田,40萬畝潮間帶全部筑成高標準的鹽田,20萬畝淺海灘涂全部建成高標準的養蝦池,三項年收入16億元,20萬壽北群眾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為干部樹立清廉形象
在家門口當縣委書記的王伯祥,不但不讓親戚沾光,反而沒少得罪親戚: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先拿親妹妹開刀;有的親戚托他調到好單位,被他一口回絕;有的在農村多占宅基地,他嚴厲批評;有的輸了官司找他說情,他卻讓法院“一定按法辦”。老伴嘀咕:“你把親戚都得罪了,將來怎么面對人家!”
苛求自己的王伯祥,卻把百姓的利益看得很重。壽光農民種菜致富后,有人主張,一個大棚一年收200元錢農業特產稅,可增加財政收入4000萬元;還有人提出全縣每人集資10元錢,一年能集資1000萬元,3年就能把全縣骨干道鋪上柏油。這兩件事,都讓王伯祥一口回絕:“在農民身上打主意,堅決不干!”
因患食道腫瘤,2002年,王伯祥辭去濰坊市市長職務,但他為群眾謀福祉的勁頭兒從未松懈,經常拖著虛弱的身體為百姓的事四處奔波。
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王伯祥?人們從他當年的工作手記上找到了答案:“牢記自己是壽光縣的縣委書記,是黨的形象在壽光的體現;牢記自己是壽光人民的兒子,要報答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情!”(徐錦庚《人民日報》)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綜合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