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巨變,中國正是在奮進、創新、勇敢的紅色革命精神指引下,實現了一步步走向光明前途的歷史轉變。
在山東,紅色精神不僅是傳統,而且有無數的傳承載體。微山湖上鐵道游擊隊的歌聲久不遠去,革命烈士染紅的沂河兩岸拔起千尺高樓,當初的軍事重地濟南也建成了現代化都市……這些傳承紅色精神的載體,被人們叫做紅色老區。其實紅色老區又豈止這些,它早已根植在每個山東人的心底,每個人都是口傳心授紅色精神的載體。
現代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以一個旁觀者的全球視角認為,中國文明的連續性和聚合性是世界惟一的,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三次重塑性力量: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秦帝國結束了領主封建制;第二次發生在1911年,它結束了帝制;第三次發生在1949年,便是新中國的成立。歷史的意義,常常在回望與對照中更為深刻地顯現。從帝國專制到人民民主,從一盤散沙到團結和諧,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從封閉愚昧到自信開放,從滿目瘡痍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備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臺中央……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中國共產黨正是在奮進、創新、勇敢的紅色革命精神指引下,贏得了民心和支持。從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到“汶川一代”、“鳥巢一代”展現的公民意識,人民在奮進、創新、勇敢的紅色革命精神指引下,成為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動力之本和智慧之源。
我們信仰的究竟是什么?正是維系無數山東人奮進、創新、勇敢的紅色革命精神。在濟南解放閣的古城墻下,在微山湖泛出的波光粼粼里,在沂蒙連綿青翠山川中,紅色精神根植在每個幸福生活的山東人心中。
上個月參加了一個大型采訪活動,一路走過了濟南、淄博、濱州、臨沂、濰坊、煙臺和威海。有位隨行的老記者說:“山東真是個好地方,有山景、有水景、有海景、有圣人,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從長時間來看,天地造化自然之景易變:新的山川會崛起、黃海渤海也不會長期這番模樣;寄予人心的紅色精神才真正能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下恒存。
來源:大眾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