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不到的是,我們來濟南不久,這座非凡的建筑,我們心目中的人生燈塔,竟在一夜之間被拆除了,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那天晚上,我和兒子來到拆除現場,高高的鐘樓早已轟然倒塌,往日喧鬧的廣場上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建筑尸骨,廢墟狼藉,慘不忍睹。有人悲憤,有人哭泣,有人捶胸頓足,還有人在邊上燒香磕頭,用當地的習俗葬送這位共同相處了80多年的洋伙計。
凄凄未了情,絲絲懷念心。濟南火車站成了我多年揮之不去的隱痛。每每出國去歐洲,總神牽魂繞地尋尋覓覓,苦苦尋找我那夢中故情,一碰到鐘樓和拱形大窗就如獲至寶,仔仔細細觀賞,沒完沒了拍照。但左瞅右瞧,上下打量,個個卻全然沒有濟南火車站的風韻和氣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如一個人完全融入了異地生活習俗后反而不適應自己原本的故鄉一樣,置身本土的歐式建筑似乎缺少了濟南火車站那種特有的地氣和文脈。無獨有偶,我兒子在英國讀完書后也神差鬼使地到歐洲大陸去苦苦追尋了一番,也是悵然若失空手而回。
兒子現在北京工作,火車往來是他抬腿常事。一再提速加快的列車,過去需要大半天的路程現在僅需幾十分鐘,就像同城坐有軌交通一樣便捷高效,遺憾的是飛速的列車似乎將逝去的人文景觀和真摯情感拉得越來越遠。前幾年經常聽到有重修濟南老火車站的動議,著實為之激動過。如今說得多了,也就聽之任之,不以為然了。
從爺爺到兒子到孫子,三代人的情緣;從普列到動車又到高鐵,百年間的情懷;從老站到新站到高鐵站,空間時間的變化,縱橫交錯,焦點依舊是永遠不能忘卻的那座火車站。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