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是夏至,在民間,夏至是重要節日,稱為“夏至節”,熱鬧程度不亞于端午節。夏至過后,涼風拂面的日子就要遠去了,即使再下雨,也會帶著幾分暑氣,預示著伏天不遠了。
“夏至三庚數頭伏”,說的就是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因此,夏至是炎夏的開始,此時人們身體機能開始下降,身體抵抗力也變弱,容易中暑或感冒。此外,病菌易感性增強,還容易食物中毒,患上急性腸胃炎、急性胰腺炎和細菌性痢疾等腸胃疾病。因此夏至時節,要特別注意飲食,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欲。
夏至的食俗豐富多彩。在江南地區,夏至要吃“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蒜苗,樹三鮮是櫻桃、枇杷和杏子,水三鮮是鱔魚、鰣魚和黃魚。夏至還要“吃面”,夏至時節,新麥登場,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嘗新”的意思。食療專家介紹,食用蕎麥制作的面食有消積化滯、清熱解毒的功效,冷蕎麥面非常適合夏至這個時候食用。
到了夏至,各家各戶就要開始準備一些防暑藥了。金銀花、菊花、荷葉、仁丹、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無極丹、避瘟散等防暑藥宜常備身邊,預防中暑,安全度夏。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