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微博沒有與手機關聯,新浪怎么知道我的手機號?”“我從未向騰訊登記我的真實姓名,騰訊咋知道我叫啥?”“我沒有授權百度知曉我的位置信息,百度怎么知道我在哪里?”……不少使用智能機的用戶,都有這樣的疑惑。
日前,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約談百度、新浪和騰訊公司發現,互聯網公司的手機客戶端普遍缺少隱私條款,而且在版本更新后,針對新增的可能涉及用戶隱私的功能,也沒有及時通知用戶。同時,還涉嫌對用戶數據庫進行商業上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已經成為行業中的慣例,即使大公司也未能幸免。”
應用偷讀用戶的“心” 隱私外泄竟“合法”?
很多手機用戶不知道的是,位置信息、通訊錄、通話記錄乃至短信這些信息的“被授權”,“隱藏”在自己下載的幾乎每個APP中,即使是知名互聯網公司開發的軟件也未能幸免。
比如,在手機應用“百度搜索”中,相關的隱私權保護條款和消費者玩起了“躲貓貓”。蘋果APP STORE中下載的應用,沒有任何隱私條款提示;安卓系統盡管有隱私條款提示,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隱私條款竟“藏”在“用戶體驗”選項下面,并且在安裝時“主動”替用戶在“是否接受隱私保護條款”一項上打了勾,這意味著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被同意”了。
上海市百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金松表示,企業的這種做法讓多數消費者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動接受和認可了相關條款,沒有尊重用戶的知情權,還有強迫用戶“被選擇”之嫌。
更令用戶擔心還有這樣的格式條款:“如第三方同意承擔與本公司同等的保護用戶隱私的責任,本公司有權將用戶注冊資料提供給第三方。”一旦攤上這樣的“霸王條款”,用戶的信息面臨著“合法外流”的威脅。
在律師看來,用戶人數超過5億的新浪微博,可謂制定信息外流“霸王條款”的“霸中霸”。“協議才六頁,陷阱就有十幾個。”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呂琰指出,《新浪微博服務使用協議》涉嫌侵犯用戶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隱私權等五項合法權益。
比如,《新浪微博服務使用協議》6.1項規定稱,“新浪有權為維護公司的合法權益,對外公開或向第三方提供單個用戶的注冊資料,以及用戶在使用微博服務時儲存在新浪的非公開內容。6.2項又規定,如第三方同意承擔與新浪同等的保護用戶隱私的責任,新浪有權將用戶注冊資料提供給第三方。”呂琰說,這些規定嚴重侵犯了用戶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