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客體”阿SIR亮相“平安南粵網”,令人眼前一亮

“3Q之爭”的一個意外“收獲”,是騰訊致QQ用戶公開信中的一句話迅速在網上走紅,并引發(fā)一場網友造句高潮。
野心勃勃的科學家艾爾莎和克里夫,正在進行一項震驚科學界的秘密實驗———將人類與動物的DNA進行雜交混合,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物“Dren”,它迅速長大,也帶來了危險……這是2010年由文森佐·納塔利執(zhí)導的科幻驚悚影片《人獸雜交》。
2010年最時尚的網絡文化是“自成一體”:凡客體、羊羔體、騰訊體、親密體……無一不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網友們從新聞事件披露的文字中提煉出的某種文體形式,盡情狂熱地戲謔仿作,再燒向他們看不慣或者已看習慣的一切事物。
電影《人獸雜交》里,那個詭異的混血兒在悄悄蛻變,最終她擁有了具有毀滅性的能量……在這一點上,這部電影似乎有點警世意味。有文化界人士就表示擔憂:這些如同“人獸雜交”的網絡文體,會把我們的文化帶向何方?
網
絡向來是“文字癖”們的狂歡場,多少活潑潑的語句,讓語文應試教育的冤魂暢所欲言。去年,它對網友的遣詞造句能力提出了空前高要求!如果你只是———
照本宣科錄下幾個網絡詞語,活學活用到生活當中(比如動不動就“囧”、就表示“鴨梨”很大);
摘一句網上莫名其妙流行起來的句式,點綴自己的描述(比如“誰誰誰喊你回家吃飯”,“羨慕嫉妒恨”);
或者把網絡事件、現象的主角,認成“哥”、封個“帝”(比如“犀利哥”、“內涵帝”、“預言帝”);
———那你就OUT了!今年最時尚的網絡文化是:“自成一體”:凡客體、羊羔體、騰訊體、親密體……
用“民間語文”的著名收集者、研究者黃集偉老師的話說,這種“戲仿”,是今年網絡語文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很高級”的修辭手法。
凡客體
“愛名古屋,愛盛大,愛微軟,更愛西太平洋。愛復制,不愛粘貼,我不是唐駿,他們叫我juntang。我有過很多希望,現在最大的希望是方舟子去死。我不是傳奇,和你一樣我畢業(yè)于西太平洋。”———說的是身陷“學歷門”的“打工皇帝”唐駿。
以“愛……愛……是……不是……我是……”為基本敘述方式的剖白式廣告最早出現在公交站牌上,是為Vancl(凡客)代言人韓寒和王珞丹所定制,目的是主推今夏熱銷的T恤,但它的火爆卻是從網絡開始。
“豆瓣”社區(qū)和各門戶微博是“凡客體”興起的地方。最早“火”起來的是一位廣告人的“郭德綱版‘雞煩洗’(注:大陸通行譯法為“紀梵希”)”在PS后的廣告中,郭德綱身著紀梵希名牌上衣卻呈現出明顯的“郭式氣質”,再配上“15元一件的老頭汗衫”字樣,被網友評價為“盡顯個性”。
但這顯然只是拋磚引玉,很快玩票者就突破了廣告人的圈子,PS名人成為最初的風潮,地產界名人任志強、演員馬景濤、西太平洋大學博士唐駿、禹晉永等紛紛亮相。此后,PS的范圍又進一步擴展至普通人,有人用它表白自我,有人則用來調侃同事,迅速形成網友大聯(lián)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