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南京新街口地下通道內擠滿了購物逛街的市民。范曉林攝
當下談婚論嫁,最看重家庭背景的,是黑龍江人;最能接受“拜金女”的,是浙江人;而認為錢多最易導致伴侶出軌的,是江蘇人……昨日,《2010-2011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粉皮書》正式發布。這份由國內大型婚戀交友網站“世紀佳緣”發起、有社科機構參與的調研報告,適逢情人節發布,對那些尋找真愛的人來說,有了一個參照。此次參與調查的對象涵蓋全國16個地區,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相加占近三成,以23-35歲適婚年齡人群為主,基本代表當下70后、80后男女主流婚戀價值觀。
調查顯示,30歲成為步入婚姻的分水嶺,城市人口比全國平均晚2年結婚,但傳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仍是主流意識形態。“雖然如此,2010年全國整體婚戀狀況中,一個明顯特點是,單身人口的性別比例失衡日趨明顯。”世紀佳緣CEO、情感專家龔海燕說。
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0》抽樣調查顯示,2009年19歲以下全國人口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18:100,城市人口的性別比為115:100,已嚴重偏離正常的男女性別比例。今后幾年,隨著這部分人逐漸進入婚戀交友的高峰,男性擇偶更加困難。很多市民在給身邊的單身女孩找對象,感覺似乎“剩女”頗多。可報告中說,20-34歲的單身人口,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比例也逐漸增高。世紀佳緣公關總監任佳男認為,當下“剩男”問題遠比“剩女”更嚴峻。全國人口中非婚男女比例在27歲是199:100,33歲時為293:100;而城市同齡人口中情況略好,在27-34歲間平均為162:100。
如今,“閃婚”、“閃離”已不是新鮮事兒,這種情形與近年來我國結婚率及離婚率均逐年上升一致。這份報告對最近10年全國的結婚人數進行剖析,結果發現,2001年至2005年結婚率處于小幅波動狀態,一直維持在800萬對上下,但2005年開始,結婚對數不斷上升,到2009年底達1200多萬對。
報告特別提到了國人結婚年齡推遲的現象。報告發現,2005年時,我國20至24歲的結婚人數占47%;到2009年時,20至24歲結婚人數已下降到37%,這個年齡段的領證比例顯著下降。幾乎同時,40歲以上的結婚人數,卻由2005年的3.9%,增長到2009年的12.2%,5年間增長近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