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死者生前愿意,但家屬不同意
這是一個揚州農村突患疾病的婦女,生前,在與她及其丈夫溝通后,他們同意捐獻器官,但女方的父母在她去世后堅決反對,把遺體送回了老家。
●原因分析南京鼓樓醫院院長,肝膽外科專家丁義濤教授說,在面對器官捐獻上,最重要的難題之一還是人們傳統觀念的問題,死后捐獻器官并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死者親屬擔心輿論壓力以及死后火化時器官要完整等社會倫理習俗,這也影響著器官捐獻。
拋開一些老的觀念,前兩年,媒體上還曾經有過,八旬老人自愿捐贈遺體,家屬等遺體接收卻等不來等令人寒心的報道。一些市民還有這樣的疑問,器官或組織的摘取會不會破壞我們親人的遺體外觀?能不能幫助我們安葬遺體?對此,南京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器官捐獻都是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完成,捐獻后,他們將會細心地作捐獻遺體的復原處理,盡量保存您親人外貌的完整與尊嚴。2000年后,南京曾經有兩例器官捐獻,一名是24歲的鼓樓醫院藥劑師,一名是年僅5歲的小朋友,這兩位都立碑紀念。
也有專家呼吁,要盡快建立器官捐獻的補償獎勵機制,比如,直系親屬捐獻器官或組織的,可享受終身免費用血等優惠,讓捐獻者心里感覺溫暖。
4
器官不適合,受者放棄
就發生在3天前,一名40多歲的外地來寧務工人員,同樣是因為腦出血在解放軍八一醫院搶救了四天,還是沒能挽回他的生命。當得知這個消息后,南京紅十字會的劉文華一連幾天在醫院里做家屬的工作,終于說服了家屬。但是就在雙方已經達成一致時,在對器官檢查過程中,發現他是一名乙肝病毒攜帶者。最終還是放棄了。
●原因分析南京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器官捐獻無年齡限制。一般來說,角膜捐獻從出生幾天至80歲以上人士普遍合適,多器官捐獻由4歲到60歲。但例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傳染病患者,則不適合捐獻器官。
器官捐獻具有很強的隨機性,而要想在短時間內對捐獻者的身體狀況有足夠了解,必須建立完備的居民健康檔案,而這個目前還無法實現。
南京5家醫院發展12名捐獻協調員
昨天,江蘇省暨南京市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新聞發布會在寧召開,記者了解到,今年南京將繼續推進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組建南京市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加大對于人體器官捐獻的宣傳力度。
從去年10月份開始,南京在試點的基礎上嘗試“勸捐”。在南京市紅十字會,有一批器官捐獻工作協調員,他們不僅要宣傳器官捐獻,還要定點聯系各大醫院,和患者家屬做溝通,最好能勸說將器官捐獻給他人。這些工作協調員必須具備醫學知識,對醫院的情況比較熟悉,能夠發現“潛在”的捐助對象。除了紅十字會外,在南京5家醫院還要發展12位醫院協調員,如果發現有適合捐獻的對象,會通知紅十字會。但醫護人員是不能參與到談話當中的,這樣會造成家屬的誤會,認為醫院為了獲得器官不盡力救治。談話一般都交給紅十字會這個獨立的“第三方”。
市民要想了解人體器官捐獻的有關政策和詳細情況,可以撥打南京市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熱線電話:025-83612797進行咨詢。如果想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可直接到南京市紅十字會(南京市北京東路43 -1號)報名登記。
來源:揚子晚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