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修建學校的過程中曾面臨哪些困難?
張平宜:與政府官員溝通,改變傳統觀念,這些都很難。在臺灣募款時,我常會被問“為什么要拿臺灣人的錢去幫助大陸人?”而在大陸又總被認為動機不純,揭當地“家丑”。我告訴他們,救助不分地域,我看到的是人,幫助的也是人。
為建校舍,我去找過很多遍當地政府,幾乎沒有官員愿意坐下來聽我講5分鐘。有時我帶著滿腔熱忱過去,他們卻在打麻將,我坐在旁邊等待,如此反復幾次,又氣又失望,發誓再也不去,但為了孩子,還是忍不住一再去求他們,因為他們的決定關乎學校的未來。
一次次要水、要電、要地、要老師,要這些東西占盡我這10年的生活,有時真覺得力氣用盡,走不下去了,我就把自己封閉在麻風村里,只要和孩子們在一起,就很開心,所有難過和折磨都能過去。這個過程很苦,但值得。
讀書是種天分,并非人人適合,但每個人都應享受義務教育,具備基礎素養,這9年里學到的東西,可以讓孩子的后30年過得更有尊嚴。
京華時報:十年里學校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否實現了你最初的設想?
張平宜:我們引進水源,征地25畝建教學樓、宿舍樓和廁所,打造漂亮的花園學校,說服更多家長讓孩子來讀書,一切費用免費,學制、教材、考試都統一。2005年,學校迎來第一批正式畢業生,至今已有近百人從學校畢業。
大營盤小學現從最初只有1個老師、70個學生的教學點,變成有12個公派教師、300余學生的正規小學,鄰近5個麻風村的子女都來這邊上學,其中還有10%非麻風村的孩子,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大營盤小學是國內第一所建在麻風村里的正規學校,我的第一個夢已經實現。
京華時報:你接下來的夢是什么?還面臨哪些困難?
張平宜:第二個夢是把初中建起來,目前還在奮戰中,因為一直要不到老師。兩年前政府出資蓋了3棟樓,只要有老師就能開課,如果今年9月再要不到老師,校舍又要空一年,現在我仍在為這個事發愁。
小學生畢業后,有些孩子不再讀書,有些走很遠的路去其他地方上初中,經常被打被罵“癩子娃”,因為基礎不好又受欺負,好多孩子中途輟學,老師還說他們“人格有問題”。如果有專門的學校提供給他們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我想就不會這樣。在我們小學,上學晚、年齡大、基礎差的學生不會遭到歧視,大家在一起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