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雖不同,但求破解擇校熱
“要在北京取得廣泛的認可很不容易”,北京市華僑城黃岡中學校長徐超坦言。當初學校一“開張”就遭遇了“下馬威”。招生現場,“來咨詢的多時八九人,少時兩三人,有時一天一個人都沒有。”徐超心急火燎。最終,還是區教委緊急協調,才招到126個孩子。
生源不理想,成為進京名校的最大困擾之一,而且兩地教學教法也完全不同。“北京和黃岡兩地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確有差異。”徐超說:“只有把黃岡的辦學理念、教學方法與北京的結合起來,才能化解水土不服的難題。”2010年,“黃岡”自主招生計劃80多人,結果報名的來了七八百人。
朝陽區引進的名校辦學,效果初步顯現:華僑城黃岡中學的學科競賽成績亮眼,北師大朝陽附中語數外三學科均已形成成熟的教學模式,清華附中朝陽學校生源狀況出現了明顯提升……
“引進名校可以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從而有助于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一位專家分析道,這對于緩解“擇校”熱,有著積極意義。在北京華僑城黃岡中學門口,學生家長趙先生高興地告訴記者:“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全家人就琢磨著怎么才能讓孩子上一個名校。為了這,買房子、遷戶口,什么招兒都想過。沒想到,這聯合辦學,一下子把名校搬到家門口了,不讓我們說好都難!”
不過,專家提醒,名校開“連鎖店”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同時也要對教育公平有全局的關照,引導優質教育資源更多地往低處走,讓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這才是解決擇校難題的治本之策。(記者張爍)
快評:請將公平也“連鎖”
名校開“連鎖”,不失為一件名利雙收的好事:對名校而言,能輸出品牌、提升影響、占領市場;而對地方而言,引入名校不僅能快速提升教育水平,在“面子”上也頗為好看。
不過,有一種擔心不容忽視:北京作為教育高地,優質教育資源相對而言已足夠豐富,外地名校相繼進京,是否會造成地方教育資源進一步流失,進一步加劇全國區域內的教育不均衡?相形之下,教育公平更重要。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人生公平的起點。當下,義務教育已基本實現全免費。而在滿足了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利之后,如何讓各地孩子能更公平地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已成為社會上的重大關切。
名校“連鎖店”,有助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過,學校畢竟不是企業,它所承載的社會意義,遠遠大過其他的所謂品牌價值與經濟利益。所以,名校開“連鎖店”,還要記得將公平也一并“連鎖”上。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學校要重視,教育行政部門也應有全盤、統籌的規劃。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