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斷層是否就是地震斷裂帶?
【回應】兩者基本相同,確已探測和鑒定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109條主要斷層
在科學上,活動斷層指“距今10萬—12萬年以來有活動的斷層”,常常是多次地震破裂累積、疊加的結果,是同震地表破裂和錯動引起地震災害的根源。而地震斷裂帶,也叫地震破裂帶,一般指的是地表可見的、沿活動斷層帶狀分布的最新一次地震產生的地表破裂總稱。
“地震斷裂帶與活動斷層帶,兩個名詞大體意思可以等同看待,有一些小的差別。要理解這些小的差異需要專業知識,一般公眾基本可以等同看待。”冉勇康說。徐錫偉也表示,在許多場合,這兩個詞有混用現象。
徐錫偉和冉勇康告訴記者,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科研人員的確對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109條主要斷層進行了探測和鑒定。其中僅有26條為活動斷層,83條不是活動斷層。相關結果已與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門進行過溝通。
根據中科院院士鄧起東主編,2007年出版的《中國活動構造圖》中標明的第四紀以來活動斷層或者推測活動斷層有四百多條。但是這些斷層并不全都是地震斷裂帶。對這些斷層的具體位置、活動性和地震危險性,國家正在實施的“喜馬拉雅計劃”的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察項目將會逐步回答這些問題。
活動斷層與地震有什么關系?
【回應】研究活動斷層能夠有效防御地震,避免建筑物損毀
“研究活動斷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夠有效防御地震”,冉勇康說:“被確認為活動斷層,應該說長期來看一定會發生地震。未來一段時間內發生地震的概率,是需要進一步工作才能確定的。”
“這就好像給人體做CT,某處發現了一個病灶,但是何時癌變是很難預知的”,徐錫偉說,活動斷層就好像一個“病灶”。地震,特別是6.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在城市活動斷層發生大地震的概率并不高,但它是地表地震災害的根源。
一旦遭遇直下型地震,橫跨這些活動斷層的地面建筑將遭到毀滅性破壞,后果不可設想。美國、日本等科技發達國家通過正式立法來避讓這些災害源,以達到防患于未然。
“當然,并不是說,避開了這些斷層帶就不會發生地震了。”徐錫偉指出,避開的好處就是一旦發生地震同震錯動,地面建筑就不會被活動斷層的同震錯動毀壞。
“這其實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建筑在活動斷層上,即使建筑質量很好,但是地層斷了,建筑必然損毀。”徐錫偉說:“這就是我們說的,可以抗震,但很難抗斷。如果建筑不在活動斷層上,而且質量很好、抗震標準很高,即使發生強震,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探尋真相,求證不止……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