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里,一棵棵垂柳滿樹新綠;田野上,一片片菜地滿眼金黃……周末兩天,申城最高氣溫均超15℃,更讓人充分領略到暖暖的春意。
實際上,申城還未正式“入春”。在氣象專家看來,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達到10℃以上才能宣布入春,而申城在上周五的平均溫度只有9℃多,即使接下來幾天都能達到10℃以上,也至少要等到周三才能宣布5天前開始入春。
這不禁讓人們困惑:氣象意義上的入春概念,為何與市民的切身感受出入這么大?我們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今年入春時間,為6年來最晚
昨天,申城最高氣溫17℃,平均氣溫超過10℃。而周六平均氣溫鎖定在10.1℃。根據本市最新天氣預報,本周初和周中仍將是晴到多云天氣,周平均溫度將在10℃—11℃。市氣象局氣象專家分析,如果29日不出現平均氣溫低于10℃的意外,申城極有可能在26日這一天“入春”。
“入春標準”到底從何而來?上海市氣候中心氣候預測科有關專家介紹,氣象學上季節概念,是在上世紀上半葉提出,之后又在數十年間氣候變化資料的基礎上得到了完善。為了使季節和物候變化相一致,國內氣象學上季節轉換的標準為: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10℃作為冬季的開始,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22℃作為夏季的開始,在10℃—22℃之間稱春、秋季。
目前來看,申城今年至少是近6年來最遲入春的年份。氣象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上海常年入春時間為3月25日。
去年在3月19日入春,2009年是3月15日,2008年為3月10日,2007年為2月26日,2006年為3月4日,都比今年的入春時間來得早。
但不少市民表示困惑,他們早已感受“春來到”,與氣象意義上“入春”形成了很大出入。而類似的情形,近年來時常上演。2006年,申城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 “夏季”,從5月20日入夏到10月23日入秋,日平均溫度大于22℃的時間持續了5個月之久。受氣象學標準的限制,明明已接近11月份了,卻還守著“夏天”,市民感到茫然,而氣象部門也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