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謠言應對:
止于多方
“政府完善辟謠機制,提高公信力,使謠言無處可傳,無人可信,是辟謠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謝志強說。
在本次謠言傳播的同時,政府辟謠行動也迅速展開。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相關部門及時公開信息,通過電視新聞以及QQ、微博等新媒體進行辟謠,政府緊急調運食鹽投放市場,嚴厲打擊囤積私鹽、哄抬物價、非法經營食鹽的行為,使謠言風波迅速平息。
國家海洋局在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每日分別保持1至2艘船舶,專門執行海洋水體和海面大氣放射性監測;國家環保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也對核泄漏輻射污染事故對我國的影響,每日監測預報。一張覆蓋海水、陸地、大氣的實時環境監測網絡迅速展開。政府相關部門每日在網站上公布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情況,通過新聞聯播每日向公眾告知檢測結果,從放射性物質劑量水平來看,其對國內居民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通過全面客觀的信息公開,進行科學普及,公眾對身邊環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有關核輻射的謠言也逐漸失去滋生的土壤。
對于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辟謠的權威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表示,“第一是建立預警機制,政府部門必須要非常及時地捕捉到社會恐慌、社會風潮的形成原因,并及時采取行動;第二是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凡是涉及到社會公眾利益時,一定要及時通報;第三是要建立可操作的防災救災標準體系,在危機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性和秩序。”
媒體,特別是新媒體是這次謠言傳播的助謠者,同時也是重要的止謠者。新媒體具有很強的自我糾錯能力,在此次謠言事件中,于第一時間辟謠。新浪微博緊急啟動辟謠機制應對網絡謠言,除了實時監控之外,開放私信,提供舉報郵箱,讓網友舉報謠言。政府部門與媒體合作,通過QQ群、發微博的形式辟謠,使謠言沒有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后果。
“媒體應該快速及時地為公眾提供全面、真實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宣傳謠言風波的激烈;另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應加強合作,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優勢與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優勢結合起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洪杰文說。
終結謠言除了要依靠政府和媒體,更要依靠民眾自身。謠言過后,一些民眾表示之所以會被謠言蒙蔽,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科學知識欠缺。在人民論壇的調查中,“提高當前一些國民的科學素養,使其不信謠、不傳謠”排在終結謠言努力方向的首位,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心理的理性,對終結謠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楊宜音認為,“公眾應理性看待謠言,面對這樣的信息應該抱有謹慎的態度,理性地進行判斷,冷靜思考就能發現謠言的漏洞;其次,公眾中的專家、知識分子,更應該發揮主要作用,給予人們正確的引導。” (嚴冰 劉哲 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