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雖然免除,但家長們仍要面對名目繁多的“費”,如補課費、擇校費、贊助費、住宿費等。“一邊免費、一邊收費”現象比比皆是。2009年審計署的審計報告顯示,2006年—2007年,全國共有19個城市的教育部門和學校違規收取擇校、補課、贊助等費用5.02億元。
教育支出對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預期的影響最大——對于各種與“分數”掛鉤的學雜費,他們既不能像高收入人群那樣絲毫“不在乎”,也不能像低收入家庭那樣徹底“不敢想”。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教育連年增加投入的“好處”就會被抵消,即便是擴大消費的中堅力量——中等收入家庭,也將陷入“只要家里有個上學娃,想花的錢也不敢花”的困境。
③ 白領孫雪:
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至少要拿出22萬元
孫雪和愛人都在北京的外企工作,年收入30萬元左右。他們的兒子今年讀小學三年級。兩口子工作比較忙,孩子讀寄宿小學。
孫雪說,收入雖然還可以,但家里的大開支,除了房貸仍然是孩子的教育支出。“跨學區的贊助費3萬,每年學費、伙食費1萬多元,鋼琴費12000多元,其他的零星費用一兩千元。我們為了讓孩子英語考級,報了‘一對一’的精學輔導班,每小時收費200元,一年得2萬元左右。四年級以后得考慮‘小升初’的問題,還打算給孩子報個奧數輔導班,‘燒錢’似的,開支不小。”
孫雪算了算賬,從孩子上幼兒園到完成小學,至少要拿出22萬元。
孫雪家住朝陽區,但打算把孩子送到海淀或者西城區上學。舍不得孩子來回跑,還要考慮就近買房子或租房子的問題。“學區房貴得嚇人,有人說在人大附中旁邊買1居室的錢,可以去悉尼買個別墅,房租也高得離譜!”孫雪說,中學以后面臨高考壓力,花在輔導班的錢肯定會增加,大學如果到國外念,開支更要以十萬、百萬計。
“收入雖然不低,但家里還是蠻節約的。我從來不買名牌的衣服、包,我們也沒有出國度假這類‘高端’消費。為了孩子,能省則省。”孫雪說。
“給兒子報名英語輔導班的時候,他還開玩笑說自己是班級里最后一個吃課外‘加餐’的,現在班里49個孩子‘全軍覆沒’了!”孫雪說,孩子的同學家境都差不多,家長們大都是大學畢業留京的“移民”,自己一路奮斗過來,生怕孩子“掉隊”,雖然如此“大投入、高標準”的課外教育有點非理智,“可這是大勢所趨,沒辦法!”孫雪說。
點評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激勵著多少父母親不吝金錢培養孩子?又有多少家庭糾結在應試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取舍中?結果呢,一方面為應付高考,讓孩子進各種輔導班,一方面又強調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鋼琴、舞蹈、科技……樣樣落不下;上一所好的幼兒園,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最后考上理想的大學,便成為大多數家長為孩子設計的人生“五部曲”。從一出生到進大學,孩子、家長都疲憊不堪。
這其中,有家長自身的“盲目”,也有無可奈何的苦衷——如果沒有戶籍限制、沒有跨區擇校的種種“樊籬”,不一定非要送孩子去學奧數、學特長,透支童年的快樂;如果沒有優質大學資源的緊缺,何必為了分數,擠破頭地“課外輔導”?
雖然國家早有明文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要堅持讓學生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但是擇校現象在各地始終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有專家指出,政府在提高教育投入、增加社會教育總供給能力的同時,必須在完善供給結構上下功夫,降低城鄉居民家庭為“不均衡供給”所額外負擔的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