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老板金立松:
花大錢送孩子國外讀大學
在北京自己做企業的金立松家庭資產已過千萬。女兒的學齡前階段,恰是金立松企業的初創時期,兩口子比較忙,把孩子送到了私立幼兒園。“一共花了30多萬元,效果還不錯。”
孩子戶口在宣武區,初中、高中在東城、海淀區讀,擇校費、學費、房租以及英語的口語和托福輔導班,幾年下來也要幾萬塊。
金立松說,正在讀高三的女兒已經申請自費去國外讀大學,因此放棄參加國內高考。出國留學每年學費、生活費大概5萬多美元,大學四年要花費150萬人民幣。
“還談不上負擔,而且我覺得這種投入還是值得的。”金立松說,自己不認同國內的教育體制,特別是大學教育。“非人性化的,題海戰術、應試壓力,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相比之下,全球頂尖的名校,雖然收費不低,但擁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和全球化的視野,多花些錢也是值得的。
金立松的女兒選擇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藝術史專業。“孩子有藝術天分,我為她提供了比較好的經濟基礎,她不用擔心將來畢業后的收入問題,也不必像一些困難家庭,孩子入大學時就不得不考慮將來畢業后能不能還‘學費債’。”
金立松說他的許多朋友都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說白了,我們就是寧可多花錢,也要讓孩子盡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畢竟只有一個孩子,不能在這些事情上馬虎。”
點評
據教育部數據,2010年國內有近100萬學生放棄高考,其中出國留學者占21%。與此同時,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考試,在中國每年的招生人數從2003年的一兩百人,猛增到今年的1萬多人。許多家庭,寧可背負巨大的經濟壓力,也要把孩子送出國門去。
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去國外念大學,這從一方面反映出國人更加富足、視野更加開闊,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國當前優質高等教育供給不足的問題。應當明確:高等教育不僅是人才選拔,更是滿足居民個人發展需要的消費。只有加快高等教育產業化步伐,讓大學間的“競爭”更激烈,讓大學提供的教育“產品”更加質優價廉,才能切實滿足居民的教育需求,減輕居民的教育負擔。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