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撕裂了龍門山脈那片翠綠的土地;3年后,“重生”的災區一種歷經磨難的人性光輝躍躍生長。
汶川地震三周年前夕,記者重訪災區,觸摸到一份份被深埋的感動。
故事都發生在“邊緣地帶”,主人公都是“小人物”。
一名“鄉官”與500名游客
記者到四川省茂縣渭門鄉采訪,正趕上100多名游客重訪地震時受困并被救的地方,人們跳起羌舞,鑼鼓喧天。據鄉里人說,每年都有上千人回來“感恩”。
當年,地震發生時,渭門鄉紀委書記楊康軍大喊一聲“地震了!”就跑出辦公室,準備直奔鄉政府北邊、村民最多的椒園村窄溪組。
然而,半路上卻遇到了更兇險的事情。咆哮的飛石砸向公路上正在行駛的九寨溝回成都的旅行團車輛,短短一段路上,兩輛旅游車眼睜睜被掩埋,十幾輛車被砸得七零八落。
“先救人!”楊康軍顧不上四散的飛石,和周圍的人一起搜救游客。在黑水河邊一塊青石下,他發現了一輛沒有被砸毀的車輛,車上有23人。
楊康軍迅速集結驚恐的游客,一邊盯著山上的飛石,一邊指揮通過。
一名美國游客遲遲不敢邁步。情急之下,楊康軍猛然一把將他推過正在飛落石頭的塌方口。“你侵犯了我權利!”美國游客沖著楊康平大喊。楊康軍也急了:“維護你的權利,就保護不了你的生命!”游客頓時安靜了。
12日當天,楊康軍一直在不斷滾落石塊的山間公路上尋找,和民兵共搜救出500多名游客。
如果說災難來臨時不容多想,接下來的等待卻最難熬。
果然,到了第三天,3名游客偷偷跑了,但因沒找到路又回來了。許多游客開始絕望,心理到了崩潰的邊緣。
他們不知道,當地的鄉親們正冒著生命危險將一封封“雞毛信”傳遞出去。
15日,15名傘兵降落在茂縣政府廣場上,一度與外界失去聯系46小時之久的茂縣告別了“孤島”。
從12日地震發生,到19日游客全部轉移,8個晝夜,包括渭門鄉救助的500名游客在內,偏遠的羌城茂縣共平安轉移7683名幸存游客,創造了救援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