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毒·困惑 ]
沒記者跟著,公益還做嗎
董光的辦公桌前放著一個展示柜,里面陳列著一頂帽子和一件T恤衫,上面的“中國禁毒志愿者”標志十分醒目,旁邊簽著一個為很多人熟悉的名字:酒井法子。在這些紀念品旁邊,還有一束早已枯萎的植物。董光說,那是罌粟。
董光是酒井法子此次中國之行的組織者。這趟行程一度被媒體指責為“作秀”。董光坦言,這里并沒有外界所揣測的那些成分,酒井法子所屬的經紀公司只是想做些公益方面的事情,而她本人甚至提出,不希望與毒品問題有任何牽連,只是在北京禁毒志愿者總隊的堅持下,才促成了這一活動。
和很多類似的禁毒機構一樣,曾有涉毒經歷的明星要想參與公益活動,北京市禁毒志愿者總隊的態度總是十分開放的。該組織的《志愿者招募通則》中明確規定:“有吸毒史、但已經與毒品決裂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禁毒志愿者。”謝東首次吸毒事發,就曾加入該志愿者組織;但在他復吸毒品后,立即被除名了。
事實上,禁毒機構一直希望能夠招募更多的明星加入志愿者隊伍。
按照董光的設想,“我們到學校或者社區里開展工作,借助明星的號召力,效果會更好一些。”但是,明星們的表現似乎并不積極。董光覺得,他們往往只在需要樹立公益形象的時候,才會主動聯系自己;而當禁毒機構需要明星們出面開展活動時,得到的答復卻往往是“檔期安排不開。”
董光吐露了一個實情:北京市禁毒志愿者總隊里的明星志愿者總數大約有二三十人,但每年組織宣傳活動時,能有十分之一的明星參加就算不錯了,有些人只參加了一次活動,就再也沒有露過面。“真正一直在做事的,就那兩三個。”
濮存昕是少數堅持從事禁毒宣傳工作的明星志愿者之一。提起同行們在公益活動中的表現,他的態度更為鮮明:“拍張照片或者拍個廣告不難,難的是在沒有媒體記者跟著的戒毒所里,你還愿不愿意面對存在道德缺失的人群,能不能對他們抱以最大的同情心和憐憫感。”
董光不愿批評明星們的道德意識,而是更傾向于反思社會對于毒品話題的認知水平和普遍態度。“整個社會愿意做禁毒事業的人就少得可憐。有的人更愿意把他們的愛心奉獻給流浪動物,也不會去觸碰跟毒品有關的事情。”
介入禁毒工作的宣傳者越少,可能涉險的無知者越多,在惡性循環的作用之下,一個個“毒星”紛紛涌現和前仆后繼,也就顯得不那么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