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養老雙軌制(延伸閱讀)
現階段,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按企業單位、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不同,分別實施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養老雙軌制。
1.企業養老保險制度
企業養老保險主要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本養老保險,它是按國家統一政策規定強制實施的為保障廣大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
按現行規定,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用人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為單位繳費基數的20%,職工個人的繳費比例為個人繳費基數的8%,其繳費基數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收入。
第二層次是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它是由企業根據自身經濟實力,為本企業職工所建立的一種輔助性的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年金等。
2.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
現行機關以及多數事業單位養老費基本上由政府財政或單位統包,實行待遇確定型養老金計發辦法。職工退休時按照本人退休前最后一個月基本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與在職人員工資調整同步進行。(記者杜海濤 靳 博)
期待養老保障更公平(市場漫步)
讓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不僅事關老年人的利益,也與我們每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如何使養老制度更合理、更人性化,是當下應盡早解決的問題
“穿著藍格的圍裙,戴著雪白的帽子,紡織女工像快樂的燕子一樣在織布機前來回穿梭;下班后呼嘯而來的青年工人,把自行車鈴摁得震天響……”大凡40歲上下的人,對這樣的場景都不陌生。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工人題材的電影里常見的鏡頭。當工人,也是那個時代許多人的理想。
時光荏苒,電影中的主人公轉眼陸續到了退休年齡。當年的歡聲笑語變成了落寞的背影。作為“80年代的新一輩”,他們經歷了企業改制、下崗等一系列社會變革,而微薄的養老金,更給他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煩惱。
退休了,本該安享晚年。但是,真正退休之后,很多人會發現,因為工作單位不同,拿到手的退休金卻有很大差別:與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相比,企業職工尤其是普通職工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少很多,甚至不及前者的一半。
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進的過程中,我國退休制度逐漸形成了以公務員(包括大部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企業職工為分野的“雙軌制”。前者的養老金由財政支付,后者的養老金由職工個人和企業承擔。這種分野,是導致不同人群之間養老金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雙軌制”加劇財富分配的不公。同等學歷、同等技能甚至同等貢獻的人,僅僅是因為工作單位性質的不同,退休后就不能得到同等待遇。這種因身份、體制等標簽造成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公平的一大問題。
“雙軌制”是制約人才合理流動的“絆腳石”。由于退休待遇差距很大,影響了社會就業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成為萬人爭寵的“香餑餑”,一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總是乏人問津。一些人明知不適合、不能發揮特長,也寧愿賴在國家機關,不愿意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當然,在看到“少”的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多”的一面。企業作為與國家機關完全不同的主體,采取完全不同的薪酬制度。當下,一些企業特別是壟斷企業,其在職職工的收入水平是公務員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企業高管更是收入不菲,退休職工的養老福利水平也不算低。這種因資源獨享、改革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現象,同樣值得高度關注。
改革養老保障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跟收入分配改革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穩步推進。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臨近,讓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不僅事關老年人的利益,也與我們每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盡快使養老制度更公平、更合理、更人性化,是當下應盡早解決的問題。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